2022-11-09 12:38:45
“饭菜热乎合胃口,关键还便宜实惠。”金秋,暖阳洒进甘肃华亭市西华镇什民村互助老人幸福院“长者食堂”,温暖惬意,老人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边乐享着美餐,一边咀嚼着美味,幸福的笑声、欢乐的交谈声,交织成一曲幸福的生活乐章。
“自从村有了‘长者食堂’,天天吃得饱饱的,顿顿饭菜还不重样,特别舒坦!”82岁的袁启科老人是食堂的常客。
和袁启科老人一样,每到饭点,村里的留守老人就会聚拢过来,有说有笑地走进食堂。
蒜薹炒肉、炒土鸡蛋、水果点心……整洁的餐桌上,精心烹制的美味摆上桌,老人们分桌而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说起建立“长者食堂”的初衷,什民村包村干部赵莉说:“什民村70岁以上老人近百人,其中一些生活比较困难的留守老人吃饭时不注重营养搭配,我们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村里建一座公益食堂,是华亭市民政局和镇村着眼于留守老人实际,着手措办的民生实事。
“随着城乡空巢、独居老人不断增多,老年人‘吃饭难’成了养老服务的最大‘痛点’。”华亭市民政局局长赵雅梅说,“面对实际,我们坚持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施行分工负责制、事务公开制、多方评估制和坚持宣传推介、坚持分类服务、坚持健康配餐的‘三制三坚持’管理运营机制,并不断发掘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确保‘长者食堂’的长效运营。”
小食堂,大民生。“长者食堂”的运营既解决了农村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的“就餐难”问题,也消除了老人子女的后顾之忧,让“长者食堂”溢满了“幸福味”。
“‘长者食堂’落地什民村,既解决了留守老人吃饭问题,也让奔波在外的青年能安心工作。”什民村党支部书记李俊华赞叹到。
“‘长者食堂’解决了我一日三餐的吃饭问题,饭菜营养丰富,软和可口,每个月才收200元。”今年72岁的李有成是村里的低保户,儿子入赘后他独自生活,自从村上建起“长者食堂”,他的吃饭难题迎刃而解。
“‘长者食堂’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益性、慈善性,我们坚持成本价供餐,每餐不到5元,并且根据就餐人员的不同情况,我们还实施不同程度的补贴。”赵雅梅介绍说,在“长者食堂”就餐的散居特困供养对象、经济困难老年人、空巢及留守老人、重点优抚对象老年人、全额低保对象老人等政府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实行补助就餐。特困老人个人交纳伙食费100元,统筹护理费50元用于助餐补贴。此外,对有助餐配餐需求的老年人、困境儿童等均实现成本价就餐。
饭菜能如此便宜,说到底还是慈善力量发挥了作用。作为全市率先建立的“长者食堂”,华亭市民政局积极筹措资金,衔接社会企业、爱心人士等捐款、捐物,助推社会慈善资源助力养老事业发展。
张菊香就是餐厅的义工。每天她都会来到食堂,在食堂擦擦洗洗、帮忙洗菜做饭,直到老人吃完才收工回家。“闲着也是闲着,来食堂帮忙,表达一点自己敬老孝老的爱心,非常充实。”张菊香说。
和张菊香一样,在“长者食堂”,大多数服务员都是村上的爱心妇女、志愿者,她们无偿劳动,奉献爱心,有效降低了“长者食堂”的运营成本。
据了解,“长者食堂”作为一项普惠型的公共服务,按照市民政局补一点、镇村筹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社会爱心人士捐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和运营所需资金,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长者食堂”设施购置,服务人员工资补助,水、煤、电等费用,部分就餐对象就餐补助等。截至目前,华亭市共有4个互助老人幸福院示范点建成投运。
“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延伸‘长者食堂’助老服务,实现偏远山村的全覆盖。”赵雅梅说,“同时,将依托‘长者食堂’常态化开展助学、安老、助医、助孤、助残、济困等各项公益慈善活动,推动‘慈善+’走向深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吃饭难”到“吃好饭”,从“空巢独居”到“精神乐土”,“长者食堂”俨然成了老人们的“幸福食堂”,传递了为老服务的温度,也奏响了惠民生聚民心的“最美和音”。(张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