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10:26:13
隽永的木刻刀笔书画、精美的德州窑红绿彩、精湛的手工皮雕技艺……“山东手造·德州有礼”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下,不断扩展业态、创新表达,在加快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同时,成为带富群众的有效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创新理念赋能传统工艺
德州,作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底蕴深厚、文脉悠长。大运河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交汇融合,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手工工艺。据统计,德州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名录43项、市级和县级名录830项。
如何让传统工艺品走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潜心漆画创作10余年的德州画家姚向东最大的心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希望走出一条更亲民、接地气,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道路,获得更广阔市场。”姚向东说。
在山东省级非遗金丝彩贴传承人李爱民看来,一方面保持品质、保有特色,另一方面拥抱时代变化,才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方向。借势“国潮”热,李爱民一改金丝彩贴以花鸟、历史人物等为主题老传统,创作了很多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团扇、挎包,赋予这项传统工艺新的表现形式,带动了产品销量大幅提升。“将手工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工艺推进,传统手工艺才能实现长远发展,民族文化也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李爱民说。
传统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目前,全市已有10多家黑陶生产厂家,产品种类超过1000种,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中国黑陶城’已成为德州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丽霞说。回顾德州黑陶的“复兴史”,“产业化”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20年前,梁丽霞从7000元资金、3间租赁平房起步,开始了黑陶产业化的探索之路,从改进工艺到创新研发近千个品种,让黑陶实现由普通工艺品向高端艺术品转变,并不断拉长产业链条。
“非遗保护,文化传承是基本、产业是保障,要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传承老手艺、老绝活。”梁丽霞说。
依靠产业化,德州窑红绿彩的年产值已经突破2000万元,产品销往10多个国家。“我们主要深耕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两大领域,极大拓宽了销售渠道,让德州窑红绿彩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刘宇说。
近年来,德州始终致力于推动文化与科技、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内涵的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46.24亿元,增速14.55%,居全省第5位。
传承与增收释放发展新活力
4月1日,德州市夏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传承人张晓芸正带领着工人,热火朝天地赶制订单。今年是虎年,寓意平安吉祥的虎头鞋进入销售旺季,月均销售量能达到500双以上。张晓芸将县城周边爱做会做虎头鞋的人组织起来,根据特长进行分工。“目前已经有百余人加入我们,工艺熟练的一个月至少能挣3000元。”张晓芸说。
小手艺创造大财富。德州以市场需求激活非遗文化内在动力,聚力非遗保护传承。进一步促进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衍生品的开发,引导企业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传承技艺与增收致富两手抓、两不误。
麦秸画工艺传承人刘成峰,每年定期组织麦秸画工艺制作培训班,让群众在了解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德州陵城区滋镇积极打造柳编产业链,成立了3个抒柳种植基地,发展了11个柳编加工站点,培养编织能手300余人,帮助50余名贫困户稳定增收、顺利脱贫。
手造技艺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不仅提供了产业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