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 09:08:32
图①:国家级洛川苹果科技创新园。任 健摄
图②:果农在洛川县阿寺村果园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图③:安塞区南沟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工作人员在分拣苹果。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图④:南沟村新貌。 刘 刚摄
图表数据来源:延安市果业中心
初冬,陕北高原,果香飘满土塬塬。
又是一个丰收年。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热火朝天,果农们把红彤彤的苹果分拣、装车,运往各地。
延安苹果,红在汗水浇灌的苹果园——
多年深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约占陕西的1/3、全国的1/9、世界的1/20,全市农民经营性收入超过六成来自苹果。
延安苹果,红在不断延伸的产业链——
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全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2021年鲜果产值达219.1亿元。
延安苹果,红在联通中外的“一带一路”——
11月4日清晨5点,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X9003次中欧班列缓缓驶出陕西西安国际港站。来自延安市的5.3万斤苹果和浓缩果汁搭乘这列班车,驶向几千公里之外的哈萨克斯坦。
延安苹果,红在逐梦九霄的浩瀚苍穹——
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为中国空间站送去“太空快递”,包裹里,就有刚采摘的延安苹果。连续为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提供鲜食苹果后,延安又为中国空间站送去香甜。
延安苹果,红在老区人民的心坎上——
革命老区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苹果产业一马当先,成为延安脱贫产业。2019年5月,延安彻底告别绝对贫困。延安苹果产业脱贫的非凡历程,生动诠释了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
延安苹果为什么这么红?
南沟村不会忘记: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10月26日,总书记走进南沟村果园,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称赞说,“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梁家河记得真切: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特意坐上越野车去看山梁高处的苹果园,嘱托大家,“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小小一颗苹果,因何念兹在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这颗延安苹果,牵着为人民办事的初心,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映着新时代十年的奋斗,连着天下一家的情怀,生长着乡村振兴的未来。
一颗饱含初心的奋斗果
让好土地种出好苹果
延安适合种苹果。
南沟村村民赵永东记忆犹新,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沟村指出,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总书记的话说到咱心坎上。”赵永东如数家珍,“论天时,这儿是联合国认定的全球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论地利,黄土通透性强,土壤里有好多种微量元素。”
天时地利,贵在人和。
“苹果树扎根延安,离不开大生产运动;这些年果业不断做大做强,依然靠艰苦奋斗。”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讲起延安苹果的发展史。
1940年,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引入苹果苗木,光华农场积极试种。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青年农民李新安,用毛驴从河南灵宝县驮回200棵苹果树苗。他还编了首《劝君栽树歌》,走村串户,推广苹果种植:“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
苹果种下了。长成“摇钱树”,却是多年后。
延安种苹果,有天时地利,也有天然短板。冰雹冻害是第一道坎。
“黄土高原坡高沟深,天气变化大。春夏之交,正值苹果花期,遇上冻害,就会大面积减产。”安塞区坪桥镇高家湾村果农李天兵说。
挖熏烟坑、配移动桶、喷防冻液,一代代农技员因地制宜,探索出科学防冻的“吉祥三宝”。
今年春天,又遇寒流。1500多名党员干部和果农一起,开挖防冻坑,喷防冻液,深夜测温度,“每个山头,干部带头,就为护好这朵苹果花。”宝塔区果业技术服务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金龙说。
春季“护花”,夏秋“护果”。走进洛川县金盆村村民周延鹏的果园,整齐划一的防雹网,远远望去像给果园穿上“护弹衣”。“县里政策鼓励,每亩补贴1000元物资。夏天晚上,能睡个好觉了。”周延鹏说。在洛川,近8万亩果园搭建起防雹网,覆盖县域内各个冰雹带。
农业保险紧跟上,再吃一颗“定心丸”。今年,延安市将64个乡镇的苹果种植区域定为重点保护区,苹果保费由每亩80元提高到每亩120元,每亩地最高可赔付3000元。
防住冰雹,灌溉又成拦路虎。
延安降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九成山地果园,属于旱作雨养农业。
果园“喊渴”咋办?
科技开路,大力推广节水保水灌溉技术。2021年底,全市建成水肥一体化系统19.51万亩、滴灌11.30万亩、渗灌6.39万亩,雨水利用率大大提高。
走进南沟村果园,一条条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连接着一棵棵果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待了三四个月,安装好设备,又选出适宜套种的油菜品种。果园不渴了,肥料给得精细,种果有了底气,面积自然就上来了。”南沟村苹果种植大户刘润喜说。
苹果越种越多,产出却逐年减少。品种退化成为新问题。
“老果园要有新种法!给果树‘做减法’,矮化密植,事半功倍。”果乡开展提质增效的技术革命。
走进宜川县云岩镇堡定村村民王东峰的果园,不见高大繁茂的传统植株,满眼矮化密植的新品种。“可别小看这些‘小个头’!打药、施肥、除草,便于机械化作业,产量质量双双提升。”王东峰说。目前,延安全市矮化密植苹果72.9万亩,每亩效益是乔化果园的两倍以上。
种植有了2.0版本,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借力新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新优品种“秦脆”圈粉无数。
“一个苹果卖到20元,过去做梦都不敢想!”洛川县石头镇背古村果农崔卫东,为当年的改种决定庆幸不已。
2019年一次培训,崔卫东了解到新优品种“秦脆”个头大、口感好、耐储存、易管理。看准市场,果断改种,5亩“秦脆”矮化树,第二年就挣了4万元,今年收入18万元。
好品质离不开好品种。红色的富士、黄色的瑞雪、绿色的澳洲青苹……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越来越多适生优生品种,在黄土高坡落地生根。仅洛川,就储备了600多个新品种。
好品种离不开好管理。“从苹果开花到采摘下树,要经过疏花、疏果、套袋、脱袋、转果等30多道工序。镇里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全部标准化管理。”富县逊村果农袁新全,言语间满是自豪。
好管理离不开好人才。“过去啥时候该干啥,大多靠技术员催着,果农跟不上趟。”洛川县苹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说。如今呢?洛川县高素质农民已达1578名。
这好那好,创新加苦干,才是农家宝。
2012年至2021年,延安苹果产值增长最快,年均增长14.3亿元。靠着这颗奋斗果,10年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增加到9688元。
革命年代栽下的小苗苗,在新时代真的长成了“摇钱树”,结出了“幸福果”。
一颗广连市场的致富果
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
苹果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同果不同价、丰年难丰收”,多年来困扰延安果农。
黄陵县桥山街道石家险村张卫青回忆:“每年收成都不错,就是不来钱!‘红个蛋蛋’美得很,找不到销路愁得很……”
多年发展,延安苹果产业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快速增长。枝头丰收的小苹果,咋能对接上大市场?
“一家一户卖不出价,能不能抱团取暖?”
2011年,张卫青发起成立了延安市青和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领着180多户乡亲,手挽手闯市场。
每年秋天,苹果集中上市,果多价跌。
“建果库!把苹果储存起来,错峰销售。”先在自家果园建起简易果库,又在各方支持下发展冷库。7000多吨储量,基本满足周边果农的需求。
“果子放冷气库里,啥时候行情好啥时候卖,就算收成是小年,收入也稳得很。”桥山街道道北村果农高建强说。
尝到甜头的不只黄陵果农。“加入村里的苹果合作社,选果、保鲜都免费,7亩苹果分批卖,一年能添4万多元。”宜川县壶口镇椿曲村果农杨正民家院子里,停着新买的三轮车。去果园浇水、施肥、拉枝,老杨就爱开这车。
截至去年底,延安苹果冷气库贮存量达到总产量的39.6%。到今年底,冷气库有效使用率将达70%以上,到2025年,全市苹果采后精细化处理能力将达总产的30%。
“要想果业增效与果农增收同步,靠标准化生产、现代化储存,也离不开集约化经营。”路树国说。
新的组织方式,增强了闯市场的底气。“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生产+定价收购+全网销售”……20种联农带农模式,102个利益联结体,牵起1.3万余户果农,带动10.5万亩生产基地。
选果生产线,是延安苹果“销路不愁”的另一个密码。
走进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红彤彤的苹果经过分选机,源源流到不同的生产线上,最终安安稳稳进入包装箱。
公司董事长赵恒亮一一指点:智能选果线先对色泽、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进行筛选,接着对糖度、硬度等内在品质分级归类,“‘内外科’全面体检,再做个‘CT’,智能化分级,个性化下单,精准销售,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
“市场欢迎的好苹果是产出来的,也是选出来的。”路树国介绍,截至2021年底,延安建成智能选果线105条,选果能力达每小时355吨。
过去论堆卖,现在论箱卖、论个卖。电商新模式,让延安苹果开拓新空间。
每天清晨,家在洛川县的张秀秀,就被此起彼伏的微信提示音叫醒。
从种果到卖果,张秀秀说自己赶上了农村电商的风口。入驻苹果现代产业园区,订购包装箱,打包、装车、发货,都有专业公司上门打理。
“苹果早晨在树上,中午在路上,晚上可能就在客户的餐桌上。”今年以来,她已卖了500多万斤苹果,销售额超2500万元。
“皮薄肉厚,咬一口嘎嘣脆!”洛川县老庙镇红宝果品冷藏有限责任公司主播马婷正在直播带货。“公司六成销量来自线上。带货不是张张嘴就成,也需要专业和素养。”
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
“销售触‘网’,促进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产业参与者收入攀升,精神气质提升。”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说。仅在洛川,如今就有电商企业729家,网上销售店3600余家、微店5000多家。2021年,洛川县果农人均纯收入达1.59万元。
延安苹果红了。国内热销,国际市场同样热络。
“从最初的鲜果、果汁,到如今的食品、糖果等深加工产品,延安的苹果制品源源不断通过中欧班列(西安)发往世界各地。”西安国际港站相关负责人白宽锋介绍。
截至11月10日,中欧班列(西安)已累计开行1.5万余列。乘着“一带一路”东风,延安苹果大步走出国门,圈回新“粉丝”,也成为“中国开放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的新名片。
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纪瑞峰,前段日子忙得脚不沾地。红彤彤的果子挂在树梢,海内外订单就来了一摞。
就在10月10日,老纪家的第一茬优质果从村里的小冷库“上车”,开启“迪拜之旅”。自家果子能代表“延安苹果”出口中东市场,老纪心里那叫一个美。
目前,延安有苹果出口企业27家,将苹果卖到了欧洲、东南亚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延安就出口苹果1326吨、货值达1292万元。
从“卖难”到“热销”,从“驰名全国”到“享誉海外”,还靠打造“金字招牌”。
瞄准高质量,发力供给侧,着力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延安苹果”注册仅4年,就跃居中国苹果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
闯荡市场,风险咋控?“保险+期货”,织密稳收增收安全网。
“2020年苹果行情不好,多亏我给自家10亩果园投了保,保费400元,保险公司赔了8700元。”延长县雷赤镇大雅村果农张志学,不再怕果价起起落落,“一筐苹果的钱能保一亩地收成,值!”
大市场连起万千果农,催生崭新机制。黄土高原看果乡,丰收景象,时代气象。
一颗大有前途的振兴果
让红苹果长成“金苹果”
延安红苹果,咋成“金苹果”?
建现代化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长期以来,延安苹果产业化程度不够高,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高附加值加工品不够多,制约了产业效益和果农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马锋旺坦言。
从2017年起,延安全市着力在苹果产后环节下功夫,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关键得有龙头企业带动。”洛川县槐柏镇太仪村村民李小民深有体会。过去苹果摘下来,就地卖鲜果,一斤5元就不错了,卖完商品果,剩下的果子压根儿卖不上价,“今年公司统一收购,5亩果园多收入6000元。”
让果农实实在在受益的,是洛川县九如御农业发展公司。公司总经理李董刚介绍:“在我们的生产线上,苹果变脆片,身价涨了近10倍。”
越来越多深加工企业在延安扎根,苹果长出更多“增值芽”。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3个系列25款产品。“苹果变身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今年光苹果醋就收入1289万元。”公司市场总监叶荣伟说。
“一斤苹果加工成果汁饮料,能增值1.6元,果农增收0.7元。”富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顺婷算了笔细账。
从“原字号”“初字号”转化为“深字号”“新字号”,不断延展的产业链,让苹果产业大起来、强起来。延安全市28家果品加工企业,苹果精深加工转化能力56.4万吨。到2025年,精深加工将占苹果总产的10%。
链条在延伸,三产在融合。
一项个性化包装,助力亩均增收2000元。
硕果累累的苹果树、黄土地上撒欢的陕北娃……洛川县绿佳源合作社的苹果包装箱,就是一幅淳朴的陕北风情画。“这是我专门跑到西安,请美术学院学生设计的,个性化、小型化包装,能让苹果涨身价。”合作社理事长党刚良说。
一个物流中心,惠及230多家电商。
洛川苹果现代智慧物流中心,快递分拨线上,每天3万至5万件苹果由此销往各地。“230多家电商通过这里发货。快递公司入驻,苹果从果园到消费者手中,速度更快。”中心总经理周芳民介绍。
一棵小树认养,走出农文旅融合新路。
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村民张彦斌没想到,种苹果还可以这样挣钱。
2019年,区里启动“延安有我一棵(亩)苹果树”认养活动,张彦斌家的果园成为认养园。客户用手机小程序缴费认养后,老张用手机定期直播,让客户了解果树生长全过程。
300多棵果树被认养,今年收入超过26万元,张彦斌心潮澎湃,“从产后销售变成产前销售,再不用担心价格波动。这钱,挣得开心又暖心!”
洛川县阿寺村,被称为“苹果第一村”。苹果起始园里,李新安当年种下的苹果树,依然生机勃勃。苹果文化步行街两旁,窑洞改建的商铺和各种苹果造型的雕塑朴拙可爱……满满的苹果元素,让阿寺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不少“果粉”前来赏果、摘果、买果、品味苹果文化。“赶上旺季,一天能挣2000多元。”经营农家乐的刘海霞,高兴得合不拢嘴。
果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农文旅深度融合,改变着阿寺村。曾经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去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
围绕一颗小苹果,打好农文旅“融合牌”。延安全市开展果树认养26.97万株,建成苹果旅游观光园区46个,年吸引游客170万人次。从品尝到欣赏、体验,苹果功能被开发、价值实现跃升,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也随之打开新天地。
“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苹果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延安市果业中心副主任王建锋说,以苹果种植为代表的一产,以果筐、纸箱加工为代表的二产,以仓储物流、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三产,日益加速加深融合,聚合效益让苹果这个“铁杆庄稼”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蛋蛋”。
一业兴,百业旺。
如今在延安,一个以苹果为中心,串起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格局正逐步铺展。去年,全市苹果产业综合产值387.8亿元,比2017年增长159.4%。
延安苹果下一步怎么做大做强?
“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苹果产业化发展。”路树国说,“下一步,要加快补链、延链、壮链、强链,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红彤彤的苹果才下枝头,鼓鼓的花芽又积攒新的力量。
行走黄土地,解码红苹果,感受越来越真切:这是一颗饱含初心的奋斗果,一颗广连市场的致富果,一颗大有前途的振兴果。
立冬已过,万物收藏,蓄能蕴新。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新时代要当好新农民……”心底里唱出的信天游,回荡在陕北的山峁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