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 唤“省”为农服务的西农“印”记

2022-11-30 16:29:26   

11月中旬,初冬的风,皱着薄凉的眉。

再次来到曾经工作过十几年的“阵地”,忆起艰苦奋斗的情景,李省印心里泛起莫名的温暖和激动。

在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的甜瓜试验示范站的日光温室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杨凌示范区科教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李省印亲争的看着周围熟悉的环境,尘封的记忆开始苏醒。

undefined

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建成于2006年,由阎良区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建设管理,占地面积42亩,建有办公室、实验室、培训教室等830㎡,西北型高标准日光温室9栋,钢架春秋棚7栋,普通大棚6栋。

“准时测量室温、观察甜瓜长势、监控病虫害情况,是我在站上工作时每天的工作流程”。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十几年,直到又有了新的“战场”。

undefined

2006年,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示范站的建立,李省印作为首批科研人员,与多位专家一起,将科研场所从杨凌示范区搬到了200多公里外的阎良农村。

身份从办公室“研究员”变成了田间“推广员”,李省印反倒觉得更为踏实。“每年在甜瓜示范站驻站180天以上,不但要在日光温室里搞科研,还要将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给周边瓜农,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自从知道试验站有来自杨凌的农科专家,每天来参观学习的农民络绎不绝。“以前,农民想学技术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学,要找谁学。我们来了以后,就主动承担起了培训的任务,给他们教授新技术,指导他们防治病虫害。”这成为试验示范站里专家的日常工作。

undefined

“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让种植户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是咱基层专家必备的绝活,关键时候就要派上用场。”

李省印“传经送宝”的同时,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执拗”:做农业科研必须接地气,农民朋友遇到的难题就是他们的研究课题。只有把科研成果变成百姓的‘致富果’,才能真正发挥科研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多年来,很多像李省印一样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甜瓜育种、栽培、植物营养、植物保护专家等不同学科专家,与地方科技人员一起工作,为公益性试验基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助推阎良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undefined

无独有偶。在阎良区武屯街办西相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现代农业实验示范站里,首席专家许忠民看着生长旺盛的番茄、黄瓜、茄子、辣椒、甜瓜等蔬菜品种,脸上挂满了笑容。

许忠民说,驻站专家在当地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项高效栽培新技术、新模式。定期开展科技培训,进行手把手、心连心帮扶,致力解决当地农户增收致富难题,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了“西农智慧”。

“我们结合校地合作优势,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乡村发展领军人才培养等领域研究,将设施农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着力推动区域乡村振兴稳健发展。”紧密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当地产业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为区域实现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undefined

多年来,依托杨凌农科人才资源优势,阎良特色产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不断优化,产业不断提档升级。仅甜瓜面积就稳定在6.5万亩左右,总产量突破20万吨,年产值约7亿元,阎良甜瓜成了“金字招牌”。

这离不开像李省印和许忠民这样默默选择在田间地头扎根的杨凌农科专家的辛勤付出,是他们为阎良特色产业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为引领阎良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媒体记者 李煜强

编辑:王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