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无人农场”最不能缺“新粮人”

2022-12-01 09:40:10   

孟冬时节,茂名高州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宝光街道八角山村无人农场稻浪金黄,机器轰鸣,无人驾驶收割机和无人驾驶运粮车在稻田间来回穿梭,呈现一派丰收景象,今年晚造产业园10万余亩丝苗米秋收已进入尾声。作为产业园的实施主体,广东荔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高州境内唯一的无人示范农场,他们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团队、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茂名分中心展开合作,可以实现丝苗米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

从刀耕火种的迁移农业,到锄、犁、耙等各式农具齐活的耕种的时代,再到半人工半机械化,乃至最终的全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人在农业一线的角色和戏份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是“科技与狠活”。在高州丝苗米现代产业园,掌控全场的是罗锡文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农机设备,这套系统设备基于北斗系统,可以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无人化作业,从而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显而易见,数据大脑优于人脑,与靠人力驱动的农机不同,无人农机装备可以全天不间断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而把视野放到全国来看,类似高州的这种无人化农业产业园并不鲜见,随着农业科技成果不断转化应用,一些农业公司或种粮大户使用数字新农具种出了“智慧田”。据《瞭望》周刊报道,安徽芜湖充分运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行“智慧种植”:通过卫星、无人机以及地里埋装的各种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对水稻生长的13个阶段和49个关键决策环节进行梳理分析,为种植提供可视化的数据以及各类建议,实现对不同地块的精准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与农业生产愈发科技化、智能化这一趋势同步的是,职业农民也在逐步兴起,并且队伍逐步壮大,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依赖“牛耕马犁”的种粮人正在被有知识用农机懂市场的“新粮人”所取代。这两种趋势共同决定了“无人农场”成为可能。显然,农业生产的数据化、数字化,对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尤其是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提出了新挑战。反过来,一批观念更新、接受了新技术洗礼的“新粮人”,也成了推动农业生产力变革、产业迭代升级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传统农业生产靠经验,仰仗一代一代农人的口口相传;现代农业生产依靠的则是科技智慧,开辟了一个独立于口授经验之外的数据通道,这种数字化赋能给农业带来了无尽可能。总体来说,相对于二、三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享受到的发展红利是最少的。专业人士分析:改革开放40多年,是洼地经济。红利成海,“下海”就能赚钱;万物互联20多年,是平地经济。万物结网,“连接”成就枢纽;未来科技10年,是高地经济。科技登高,“爬坡”才能制胜。从供给侧人口红利,到消费侧人口红利,再到高素质人口红利,不唯其他产业如此,农业生产也有望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不难发现,“无人农场”只是名义上的,其实它最不能缺的就是“人”,尤其是思想先进、善于运用新技术,对数字技术情有独钟的“新粮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人农场的实践越成功,“新粮人”就越有用武之地,“广阔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啊”。(作者墨攻,时评人)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王婕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