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榆林市“十个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

2023-02-09 09:39:04   

图为榆林市吴堡县李家河村召开现场会听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 王微 摄

图为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蔬菜合作社。 榆林市乡村振兴局提供

图为榆林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暨行业帮扶工作培训会。 王微 摄

2022年以来,陕西省榆林市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从十个方面抓起干起,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见实效。

一是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市委常委会14次、市政府20次召开会议部署研究、市巩固衔接领导小组11次研究部署、调度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成立乡村振兴“五大专班”,制定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和行业部门《职责任务清单》,印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意见》和下苦功夫推进乡村振兴《意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推行“一月一推进、两月一审计、一季一点评”工作机制,组织召开8次月推进会和3次季度点评会,开展5次审计督查、5次暗访督导,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二是坚持把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作为底线任务。持续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456”工作法,创新推行一月一提示、一月一分析、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导“四个一”动态监测方式,全面落实防止因灾因疫返贫致贫《十条政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因人因户施策,分层分类帮扶,确保及时纳入、精准帮扶、风险稳定消除。全年1380户3937人纳入监测对象,171户498人实现稳定消除风险。7.6万脱贫人口纳入农村低保、1.17万脱贫人口纳入农村特困供养,守住了不发生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是坚持把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常态排查、动态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全市脱贫户和监测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失学辍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30种大病集中救治率、“四类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均达到100%。建立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排查机制,排查重点户20.6万户,实施危房改造1028户、示范农房建设360户、抗震改造48户。新建改造供水工程730处,24.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

四是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举措。按照“家家有增收渠道、户户有致富门路”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产业就业等增收措施落地落实。全力推进羊子、马铃薯、苹果、蔬菜4个百亿级和小杂粮、中药材、肉牛、生猪4个十亿级全产业链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开展村集体经济“清零消薄”行动,全市53.5%的行政村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持续落实就业平台输出一批、企业园区招聘一批、工厂车间吸纳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自主创业解决一批和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六个一批”就业帮扶措施,全市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3万人,社区工厂和帮扶车间吸纳就业2.4万人,开发公益岗位安置就业1.63万人,实现就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79元,增速14.2%。

五是坚持把推动脱贫地区全面发展作为难点突破。加大佳县、清涧、子洲3个省级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出台专项支持《意见》,落实16项倾斜支持政策,其中市级衔接资金每县倾斜支持1000万元,实施了一批补短板项目。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投资2.3亿元支持后扶项目50余个,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完善“一站式”社区服务,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促进搬迁群众办事便利、生活便捷。支持子洲省级挂牌督办,市级成立工作专班,派出指导帮扶团,出台5方面42条支持《政策清单》,落实帮扶资金1.19亿元,高质量通过了摘牌验收。

六是坚持把推进乡村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全市积极适应新形势,逐步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分类指导,开展4个省级、24个市级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完成573公里自然村硬化道路、635公里安防工程。完成清洁能源取暖改造2万户。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99.3%。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厕2.01万座,93个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9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完成绿化美化村庄100个,建设生态振兴示范村20个。启动乡村建设“个十百”示范创建工程,启动建设楷模村4个、示范镇50个、示范村500个,成功举办全省“四沿三建”陕北片区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涌现出榆阳区碎金驿村“乡村建设规划一张图”、佳县赤牛坬村“三老变三宝”等典型经验做法,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和省有关领导高度认可。

七是坚持把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作为重要保障。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全市行政村党组织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储备村干部后备力量5018名。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1507次,组建乡村振兴宣传队伍,全力讲好榆林乡村振兴故事。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宣传,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持续提升。加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6个、省级示范村13个,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做法,创新设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持续巩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成果,涌现出绥德县“说事堂”、府谷县“五位一体”积分模式等一批乡村治理典型经验。

八是坚持把统筹安排资金项目作为重要支撑。保持财政投入稳定,市本级投入衔接资金9亿元。建立“市级定工作方向、县级抓谋划储备、第三方参与审核”的三方联审制度,多方联动建好项目库,储备2023年度项目5113个,概算投资51亿元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实施“清单+模板”管理,列出3个清单和22个模板,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完善资金支出督促机制,开展项目资金专项检查,衔接资金项目开工率、支出率均达100%。榆林市《严把“六道关”精准谋实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工作做法在中国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省乡村振兴简报等刊发推广。

九是坚持把凝聚社会帮扶合力作为有效手段。强化驻村帮扶,选派1013支驻村工作队、3185名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出台干部提拔重用、交通费差异化补贴等关心关爱“十条硬举措”,提拔使用驻村干部699人,召开优秀驻村干部事迹报告暨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展示大会,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动力配合开展国家和省级定点帮扶,投入引进帮扶资金1.09亿元,实施项目29个,带动1.2万户农户持续增收。深化扬榆协作,累计投入苏陕协作资金2.04亿元,实施项目46个,惠及农村人口3.08万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开展“村企共建”行动,动员204个经济效益较好的规上工业企业,结对帮扶206个乡村振兴薄弱村,组织北部6县市区对口帮扶南部6县,开展“合力团”结对帮扶、“千社助万家”等活动,汇聚乡村振兴磅礴合力。

十是坚持把提升乡村振兴干部能力作为关键举措。将乡村振兴干部培训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规划,纳入平时督导、季度点评范围,建立培训师资库、案例库,强化全过程管控,分级分类培训干部214期5.12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各级干部推进乡村振兴能力,形成清涧县乡村振兴“沙龙”、榆阳区“三段式”干部培训等典型经验。在乡村振兴系统创新开展“大培训大调研大比武”活动,开展5期乡村振兴大讲堂,县乡村1万多名干部参与“大比武”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用。成功承办全国乡村振兴干部业务研讨班,《榆林市构建“155”培训体系锻造“三个过硬”乡村振兴队伍》在国家乡村振兴简报交流推广。刘喜林 杨杰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