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20:26:00
6月27日下午,在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展览馆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24个字遒劲有力地雕刻在大厅前。这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治沙精神,也是一代代治沙姑娘用汗水、泪水和智慧浇筑的精神丰碑。
“以前我们这里可不是这样。‘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河滚滚流,十种九不收。’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一个顺口溜,说的就是50多年前的补浪河。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绿色,是我们一棵树一棵树种出来的,背后充满了艰辛和努力。”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15任连长高艺玲的介绍下,调研采访团成员重温了那段治沙姑娘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
补浪河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新中国成立之初,榆林流沙曾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为了改变生存环境,1974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组建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
“当年就从咱们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开启了治沙造林的征程。多年来,一代代治沙女民兵接力征服沙漠,逐步改善了生态。”说起治沙连的历史,高艺玲很是自豪。
40多年来,治沙姑娘们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以治理沙害为己任,扎根大漠,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条25公里,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和当地群众一道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茫茫荒漠呈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