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生态治理看榆林】张应龙:科学治沙造林 带领乡亲“沙里淘金”

2023-07-20 19:41:44    刘美

扎根毛乌素沙地20年,成功让42.8万亩沙海化为绿洲,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被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七大最美沙漠(地)”,全国劳动模范、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创新治沙模式,从老一辈治沙人单纯的“防沙治沙”模式转变为“治沙用沙”模式,走出了一条科学和谐可持续治沙新途径。

7月20日13时许,“生态治理看榆林”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东北线一行走进了神木市锦界镇沟掌村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

雨后的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每一棵树木、每一株绿植都被雨水冲洗的愈发翠绿。

“把沙子当作敌人一样又防又治是传统治沙观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想还原沙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学会护沙、用沙,让植被自我繁衍,生态自然循环。”二十年间,张应龙走出了一条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实现生态循环的科学治沙之路。他探索出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无水栽植模式、林业秸秆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回填利用模式、植物固氮造林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产模式等,完成长柄扁桃杂交培育新品种4个、航天育种两批、创新了组织培养、无性扦插等技术难题,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实践支撑。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全国绿化奖章”“陕西省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除了是一名治沙人,张应龙还是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从2005年开始至今,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累计200多人,建成了“中科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毛乌素沙地土壤修复及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陕西省科技厅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陕西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沙地生态保护修复与沙产业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建成微生物、土壤物理、土壤生态、土壤化学、昆虫、组培等实验室等,累计培养出研究生、博士生200多名。

在多年植树造林过程中,张应龙发现,植物的枯枝落叶,必须通过微生物来有效地分解成养分和有机碳,这样土壤才能肥沃,植物才能长好。“养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关键因素之一,而破解养分难题的核心,就在于微生物研究。”

2017年,张应龙成立了陕西均良土壤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微生物改良土壤”的研发推广之路。

六年后的今天,陕西均良研发的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等产品,在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土壤虫害、促进作物稳产增质方面成效斐然,并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实现了有机废弃物转化利用,目前已拥有相关授权实用新型6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

为了与当地群众分享治沙成果, 2003年,张应龙帮助当地村民成立合作社,利用科技创新,成功发展苗木繁育、林下经济、生态农业,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以及林下鸸鹋、绵羊生态养殖和食用菌种植产业等,组织农民开展以造林务工、林业育苗、林果采摘、林下经济为产业的经营活动。累计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达8000多万元,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改变了区域农民的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也真正通过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带动了一方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以治沙造林撬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经济,带领村民们“沙里淘金”。

来源:秦闻
编辑:张慧慧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