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生态治理看陕西榆林 | 三组镜头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2023-07-24 09:34:32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塞上榆林,风景如画。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字一乾坤,讲述着人与自然的生动故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

7月20日,“生态治理看榆林”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活动先后走进毛乌素沙地、红碱淖景区、尔林兔大草原,探寻榆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模式和经验。

镜头一:毛乌素沙地绿意葱茏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而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防治荒漠化与干旱十分重要。

21年前,张应龙放弃北京外企高管工作回乡治沙,提出毛乌素沙地治理3个阶段——防沙治沙、护沙用沙、生态循环利用,为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3年3月,张应龙倡导成立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坚持“治沙文化、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民”的工作方针,团结国内外公益科研团体单位,积极开展林业植被恢复、防治土壤退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农业水资源科学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沙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研究,走出了一条科研、科普、生态教育、生态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

在张应龙和治沙人们的努力下,基地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50万亩,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到65%。

在榆林,像张应龙一样一心扑在治沙事业上的劳模一代接一代,一直在路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毛乌素从黄沙漫天、“沙进人退”到林木葱茏、“人进沙退”再到治沙致富、“人沙和谐”。

“南治土、北治沙、全域治水。”几十年来,榆林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探索出植治、水治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兼顾,乔、灌、草相搭配的科学造林模式,总结出引水拉沙、引洪漫地、搭设沙障、前挡后拉、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等可复制的技术措施,境内860万亩流沙已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走出了一条治沙造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镜头二:红碱淖景区碧波浩渺

蓝天白云,烟波浩渺,碧水黄沙,交相辉映……走近红碱淖,观者无不震撼。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汇处的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素有“大漠明珠”和“沙漠中的大海”之美称。

红碱淖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是全球最大的珍稀濒危鸟类——遗鸥繁殖与栖息地,每年4至8月,有占全球总量90%的遗鸥在这里繁衍生息。还有白天鹅、金雕、红脚隼、赤麻鸭、鸳鸯等50多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

为保护好“大漠明珠”,近年来,榆林市围绕全面优化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目标,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了红碱淖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委托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完成了湿地生态、遗鸥保护、鸟类调查、水生生物调查等研究课题,采取人工增雨、河道治理、协调内蒙古札萨克水库生态补水等措施增加入湖水量。

同时,榆林市积极探索建设湖泊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了生态移民、养殖搬迁、鱼类驯养、湿地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保护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每年冬季对湖心岛遗鸥生境进行人工修复,保护区内林草覆盖率由建立之初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截至目前,红碱淖湖泊面积由2015年的31平方公里增加到37.1平方公里,24项监测指标中Ⅲ类以上指标由2015年的17项提高到20项。随着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彰显,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鸟类种类达到195种。2022年10月,“红碱淖湿地湖心岛生境修复与遗鸥种群保护”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镜头三:尔林兔大草原独具特色

尔林兔大草原景区位于神木市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处于鄂尔多斯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面积达1.3万余亩。近年来,神木市对原先荒芜的草原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将草原纳入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管理中,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

万亩草原、千亩花海、百亩乐园……昔日荒芜的沙地成了集田园花海休闲观光、农业生产农事研学、精品草原露营、民俗文化美食街区、特色乡村节庆活动等为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景区。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充分考虑人类实践活动对整个自然系统及其子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榆林市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浅绿”向“深绿”转变,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放眼塞上大地,绿色涌动,生机盎然,一幅山水和谐、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来源:群众新闻网
编辑:符金壮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