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山乡蝶变走好“文旅路”念好“产业经”

2023-07-29 12:49:13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展示榆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成就,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联合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特别策划“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专题,通过记者实地走访调研,全面发掘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20230807115310166-7-7d789.jpg_scale_.jpg

这里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点,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影响历史走向的“曙光就在前面”的号召声发出点......这里就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

2023-07-27 08:09:38.751000

走进杨家沟村,宽阔整洁的道路、修葺一新的房屋扮靓了乡村“颜值”;沿着山路不断攀升,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窑洞尽收眼底,古韵绵延间勾勒出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

站在陕北民俗特色与革命旧址的肩膀上,杨家沟村不断挖掘本土红色革命文化,释放红色效应,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以黑毛土猪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红”产业激活“文旅游”

地处杨家沟村山顶的特色窑洞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走进杨家沟革命旧址,仿佛70 年前的波澜岁月就在眼前闪现,恢弘大气的庄园大院,静默地见证着这里发生的沧桑巨变。

微信图片_20230727012430

杨家沟革命旧址内的“新院”,原是本村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马醒民的祖宅,于1939年建成。进入院内,一座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展现在眼前,这里便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旧居。

旧居内,书桌、地图、笔砚、油灯、锅灶、石磨、石碾、土炕,处处诉说着历史。“杨家沟村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禀赋,我们依托于杨家沟革命纪念馆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此资源转化为红培、红旅优势,着力推进文化振兴。”杨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林说。

微信图片_20230727012432

杨家沟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中

这两天,杨家沟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一台台大型设备正紧锣密鼓地作业。目前,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等主体建筑已初具规模。“我们要突出‘红’特色,做强‘红’文化,集中打造红色产业带,让前来游玩地游客,玩得开心、游得有意义。”李永林说。

微信图片_20230727012241

杨家沟革命旧址内的“新院”

以革命旧居旧址和革命纪念馆为课堂,杨家沟村切实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宣传者、践行者,盘活“革命文化”,拓展“农业观光、科普教育、生态餐饮、休闲民宿”等多元经济,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2年,参观学习的游客总量达20万人次,续写了红色老区新时代荣光。

此外,为丰富景区业态,杨家沟村建成黄花菜采摘园、水肥一体垂钓园、矮化樱桃采摘园等,提升游客前来旅游的体验感,力争让杨家沟村成为游客的“落脚点”而非“中转站”。

“黑”产业“出山入市”

文化与旅游在这里交融的背后,更有农业兴旺铺底。

微信图片_20230727012249

走进位于杨家沟村的寺沟亨亨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头头体形健硕的黑毛土猪在吃食槽内拱来拱去享受着“美味”,鼻子里时不时发出“哼哼”声。 以前,杨家沟村村民大多以种地、打工为生,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不高。

2017年,杨家沟村吹响产业精准扶贫号角,同年7月,扶贫工作队以养殖黑毛土猪为突破口,组建“村集体+贫困户+非贫困户”模式的新型互助合作社——寺沟亨亨养殖专业合作社。

微信图片_20230727013652

“当时,贫困户以政府补助的扶贫资金入股,村内非贫困户自愿入股,长成的第一批黑毛土猪在帮扶单位的积极宣传推广下,打开了销路,卖出了好价钱,户均分红达到4000元。”亨亨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伟周说。

找销路、拓市场、增订单,让养殖事业“甜”到村民心坎上。合作社陆续与陕旅饭店集团、榆林人民大厦等6家企业签订购销合作协议,“订单式”养猪模式让杨家沟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多了一个增收致富的道路。

20230729144126201-83-95685.png

2018年7月17日,米脂县杨家沟村村民展示股权证与刚刚获得的分红

经过6年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措施,合作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合作社黑毛土猪年存栏量500余头,按照“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的红利分配模式,前后进行了 5次分红,分配金额达170 余万元,户均累计分红达2万元。“我们采取的是陕北传统的养殖方法,以喂养玉米、麸皮、黑豆以及菌藤等粮食蔬菜为主,育肥期在10~12个月,当年就能有收益。”刘伟周说。

黑毛土猪的成功养殖,为杨家沟发展养殖业带来了信心。随着杨家沟“三变”改革的继续深化推进,又探索出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密码”——养殖“佳米驴”。

基地采取“村集体+贫困户+非贫困户+养殖大户”的合作方式,将建好的基地租赁给养殖大户经营,合作社每年光租金就有25万元收入,村民每户可以分红600元,真正让村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实现了“户户当股东,人人能分红”的宏伟愿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杨家沟村大力挖掘特色养殖、红色旅游、休闲农业等优势产业,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属于杨家沟村的“产业名片”,形成长效的产业集群,激活了“沉睡资源”。下一步,杨家沟村将立足乡村振兴“文化+”定位,以打造4A 级景区为目标,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让村民享受更多的产业发展红利。

农业科技报乡村振兴报道组:耿苏强 谷幸 梁小波 符金壮 李煜强(视频)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