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0 09:46:35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展示榆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成就,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联合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特别策划“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专题,通过记者实地走访调研,全面发掘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北纬37°,18%糖度,8.5kg/cm²,这里有世界上最好吃的苹果......这是地处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赵家坬村的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绥德山地苹果打出的一句宣传语。
作为绥德县的特色主导产业,二十四洼合作社为何对绥德山地苹果打出如此“硬气”的宣传语?地处黄土高原的绥德县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苹果生产区同美国加州蛇果、日本富士等世界上最好吃的苹果处在同一纬度上,非常适合山地苹果的生长。
近年来,绥德山地苹果凭借着良好的品质受到市场青睐,获得产量和效益的“双丰收”,苹果产业成为了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而二十四洼合作社趁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山地苹果,带动赵家坬村走好致富路。
返乡创业担当致富“领头羊”
“开门见山”这一成语,对于赵家坬村村民来说是对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出门抬眼望山,光秃秃的山上颗粒无收。而此时,背井离乡的丁汝泽看到家乡贫瘠的资源与土地,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5年,丁汝泽回乡,与赵家坬村“两委”班子商议要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说干就干,丁汝泽流转村上6997亩撂荒土地,先后将陡坡整理改造成宽幅梯田,打造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
逢山开路、填沟造田,一年后,赵家坬村的24颗黄土疙瘩,终于平整成了万亩良田,层层叠叠的梯田犹如美丽的玉带,从山脚一直缠绕到山顶,这也是二十四洼合作社名称的由来。
平整后的土地,发展什么产业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经过在山东、杨凌等地的深度调研,丁汝泽在综合考量政府政策、地理条件、村民习惯的基础上,决定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
2017年,赵家坬村的万亩良田陆续种上了果树,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上实施了道路硬化改造、电力配套、集雨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有了,村容村貌华丽“蜕变”。但苹果生长需要时间,丁汝泽想到先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园区新建起了7座日光温室,开展“采摘游”;随后又种植大面积的油菜花、玫瑰花等发展观光旅游业。
如今,赵家坬现代农业产业园年接待游客量达到了10万多人次,带动了赵家坬村及周边村子的农副产品销售及农家乐的发展,让美丽经济成为农户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持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科技助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盛夏时节,烈日高照,走进赵家坬村万亩山地苹果示范园里,梯田层层叠叠,果树成行成带,风吹过,果林繁盛茂密,如绿波起伏荡漾,科技引领下的果园焕发着勃勃生机。
赵家坬村与二十四洼合作社依托万亩梯田,把苹果产业作为产业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在果园里安装了半自动肥水四位一体微喷灌全面覆盖,还设有智能气象监测点3处,病虫监测设备2套和液晶显示监控平台1套,使山地苹果尽快走向现代化产业的快车道。
此外,园区还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王雷存等果业专家及本地技术人员,探索出标准化果园“七个一”栽植办法,即:选一个壮苗、挖一个大坑、施一筐粪、施一碗磷肥、浇一桶水、铺一张地膜、竖一根竹竿。按照这个通俗易懂的科学标准栽培,栽植出的山地苹果易成活,长势好,可丰产。
“我们的苹果味道甜、色泽艳、口感好。从苹果树开花到结果,再到苹果生长成熟,都是按照园艺专家的指导进行标准化管理,果园里施的都是有机肥。”绥德县二十四洼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汪洋介绍。
在全面探索山地苹果管理新技术的同时,二十四洼合作社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通过科学的选种、育苗,成功选育了寒富、维纳斯黄金等6个适合本地的主栽品种,推动了绥德县山地苹果的更新换代,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科技赋能让“红苹果”变成“金苹果”,打造“赵家坬”品牌让果农实现丰产增收,真正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去年,我们山地苹果在初果期实现挂果3000亩,进入盛果期后,产量达到了400万斤左右,年产值实现2500万元左右。”汪洋说。
山地苹果“红”了百姓“致富路”
短短几年时间,二十四洼合作社把赵家坬打造成了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万亩优质山地有机苹果示范园区,并创建出“赵家坬”山地苹果品牌,打响了苹果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同时,二十四洼合作社合理利用园区边坡地种植枸杞、海棠果、山杏、山核桃等产品,不仅绿化美化了坡面,擦亮“生态名片”,绘就生态环境“高颜值”,也能丰富农副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增加收入。
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果,冬踏雪。如今,赵家坬村土地重新披上绿装,昔日的荒山土坡变成了“花果山”,山沟里种出了新希望。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周边村民通过在园区务工、售卖羊粪等有机肥和土地流转收益等,年实现创收400多万,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让村民的幸福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自园区建成以来,示范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出村民返乡创业或务工就业,仅赵家坬村常住人口由以前的120余人增加到了460余人,这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汪洋说。
产业兴则乡村活。赵家坬村依托苹果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带动苹果种植、物流、销售、文旅、康养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我们合作社也将继续围绕苹果产业,做强产业链条,搭好生金致富桥,为周边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汪洋说。
盛夏的赵家坬村,鲜花盛开、瓜果飘香、绿意盎然,经济、社会、生态“三效合一”的效应已初步显现。以振兴为笔,该村与二十四洼合作社正“抱团发展” 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图景。
农业科技报乡村振兴报道组:耿苏强 谷幸 梁小波 符金壮 李煜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