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甘肃成县:小扫帚扫出“大幸福”

2023-07-31 12:24:18   

大暑时节,走进成县鑫竹种植专业合作社,一股清凉扑面而来,从仓库中间走过,阵阵竹香沁人心脾,几千把“待嫁闺中”的竹扎扫帚整齐有序地的排着队,看起来蔚为壮观。

“我们乡里各个村会竹扎扫帚技术的都是一些年龄大的老年人,干不了重活,只能平时在家扎几把扫帚挣点零花钱。”据二郎乡严河村李志辉老人回忆说,他们之前都是坐上公交车拿上扫帚去县城里售卖,要经过四十多分钟的路程,运气好了能卖光,运气不好了只能又拿回家,大家都感觉扎扫把“没名堂”,更别谈要养家了,所以村里人、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

在众人半信半疑的态度中,从大城市返回成县,励志创业的张新强却立志要将群众口中“没名堂”的扫帚产业做大做强,于是和严河、赵坝、崖背等各村委会领导班子进行了多次讨论,由村干部带领着走村入户,摸清了二郎乡手艺人的底数,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最终投资100多万注册成立了成县鑫竹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先后带动二郎乡严河、刘坪、崖背、赵坝等五个村300多名群众从事竹编和竹扎扫把加工,同时在众多竹编产品中,将竹扎扫帚作为拳头产品。

谈起竹扎扫帚产业,二郎乡党建办主任陈志顺说:“选定扎扫把作为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实地走访、结合当地特色,经过了长期的调研,最终商定了发展竹编产业,并且把扫帚作为“拳头”产品。”一是源于二郎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其“三山夹两河”的地貌特征,遍布着超过8万亩的毛竹资源,竹扎扫把可就地取材,同时毛竹为可持续再生绿色资源,一般生长收割周期为1至2年,方便实现循环经济发展。二是源于二郎群众自古以来就有的竹编手艺和零散售卖竹编制品的传统,村上很多老人都有扎扫帚的技术,年龄过高不适宜进行重体力劳动,扎了扫帚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外出售卖,这就是摆在老百姓面前的难题。

二郎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市场“下订单”、合作社“接订单”、村民“交订单”的发展模式,构建户是生产线、村是小车间、乡是大仓库的竹编产业新模式,一破销售“难题”,主动对接县域内大中企业用户,为其推介竹扎扫把,先后为县区内厂坝矿,智广建材等大型企业供销扫帚,突破以往发展规模分散、销售渠道单一、利润空间狭小、市场竞争力弱等发展瓶颈,;二破资金“难题”,通过吸引严河、崖背、安子、赵坝4个村集体资金投入,有效解决竹编产业发展起步资金的问题。三破人才资源“难题”,联合村里“新农人”,通过“固定分红+效益分红+年终分红”进行分红,并联动入股的7村100余竹编匠人和辅助的300余普通劳动力,把当地技术能手、普通劳力全面组织起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抱团发展。通过党委协调+专业合作社带动,通过资源、资产、资金“三资”搭桥介入,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和群众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模式。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时刻将群众利息放在首位,为百姓办事,为群众增收,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民心,也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贡献“心”智慧、群众力量。

“我做梦也没想到啊,坐在家里,吹着风扇就能挣钱,也万万没有想到,我这一辈子还能成为别人口中交口称赞的师傅,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啦!”二郎乡崖背村的王巧林老人自豪地说。如今,王巧林老人带出了很多竹扎扫帚的“徒弟”,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竹扎扫帚传承人。如今提起竹扎扫帚产业,村上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截止目前,已成功销售扫把2万把,为群众直接增收22万元,为以上五个村集体经济分工2万元。竹扎扫帚不仅成就了张新强的事业梦,也扫出了群众的“幸福路”,也扫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灿烂坦途”。(朱丽娅)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任军辉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