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15:17:07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展示榆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成就,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联合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特别策划“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专题,通过记者实地走访调研,全面发掘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要跳出农业搞农业,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样才能为村上创造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裴家峁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财说。
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裴家峁村,川道高楼耸立,村民搬迁住进新楼房,楼下商贸遍布,生活便利快捷;山上,农业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遍布果树及大棚,特色游玩项目点缀其中,把裴家峁村打造地景美、人美、产业美。
但在2014年之前,裴家峁村还是一个“老年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地村庄,从昔日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诗与远方”,裴家峁村的蝶变缘何而来?
挖掘潜力 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
裴家峁村的变化始于该村将“三变”改革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力抓手,最大限度地激活“人”“地”“自然风光”等资源要素,促进了农民增收、生产增效和生态增值,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以前村里的资源匮乏,没有产业,留不住人,年轻力壮的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房屋闲置,土地撂荒严重。”马福财介绍,看到家乡落后的面貌,村“两委”决定研究本村资源禀赋,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
经过认真研判,村“两委”班子提出“川道城镇化、山区产业化”的山川同步发展思路,走出农、工、商、旅齐头并进的乡村振兴建设步伐。“裴家峁村离县城很近,这就给了村上发展农业与商业的机遇。”马福财说。
裴家峁村按照“政府引导、集体管理、企业经营、农民参股”的运营模式,村委会先后成立三个下设公司,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农业,集种、养、加工、饮食、娱乐为一体。
在山区,该村选择种植山地苹果、沙地红薯等旱作农作物,同时建造日光温室种植大棚蔬菜;在城镇,引进社会资金,打造商贸综合批发市场,同时,积极发展旅游娱乐产业。荒废老村变了模样,一跃成为“住得好、有钱挣、乡村美”的新型乡村样板。
“想都不敢想,还能住到楼房里面去,而且水、电、网、气一应俱全。旧村焕了新颜,我们也享受到了政策红利,现在不仅住的好,村上发展旅游业,我也开起了小吃店,一到旅游旺季,收入都变多了。”裴家峁村村民马润慧满面笑容。
无“中”生有,撬动资金变“股金”
“没有产业支撑的村庄,迟早还会变成‘空心村’。”马福财介绍,为确保群众就近就业,裴家峁村成立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商贸综合批发市场以及就业扶贫服务公司,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拓展就业渠道。
建成的裴家峁商贸综合批发市场共有商铺536间,是目前绥德县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随后,村上注册成立商贸综合批发市场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对外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和经营大户在此开展经营活动,公司收取租赁费,保障村民的利益。
目前,商贸市场已入驻各类商户113家,市场年交易量已突破24万吨,年交易额达9.5亿元。“现在一年下来,我们村依靠市场每年可收租赁费300多万元,入股的村民还可以从中获取分红,年度总分红可达100多万元。”马福财说。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资产变资本,让昔日的撂荒地,变成共享红利的“金银地”。裴家峁村通过专业合作社以及企业的帮扶,直接间接的带动500多户村民在产业链上就业创收。2022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25万元。
“我们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带领全村村民,通过发展一二三产,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带动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马福财说,“除了商贸市场外,我们的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的产业也是多点开花,集种、养、玩为一体,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农旅融合 打造和美乡村“绥德样本”
走进创新现代农业产业园,放眼望去,这里的每座山丘上绿意盎然,在山与山之间有水上公园、采摘园、玻璃栈道等各种娱乐项目让人应接不暇,也在这荒山沟壑间彰显出无限生机。
2014年,园区规划建设之后,这里的山变绿了,土地平整了、原本荒芜的黄土地上人也越来越多了。经过几年发展,这里有设施大棚、日光温室200多座,特色水果采摘园400多亩,大型养殖场2座,以及淘乐谷、水世界等娱乐项目88个,一到节假日,就有不少游客纷至沓来。
荒山变成了致富山,裴家峁村成了绥德县居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这一切都离不开园区的发展和创新。自建成以来,园区积极探索创新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农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园区着力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为主攻方向,以陕北民俗、民建、饮食、娱乐文化为衬托,依据农业产业、民俗民建、娱乐文化、特色小吃、生态文化这五大板块,努力把园区打造成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现在,园区里的“绥德第一玻璃桥”成为了绥德县标志性景点之一,高架悬空秋千成为吸引游客打卡的“网红点”之一,水世界也成为了游客夏季避暑游玩的攻略之一。
2015年11月,园区被省政府任命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7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同时,园区也是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园区年收入可达4500万元,年度分红45万元。村民不仅能够有务工收入,还能有分红收入,让更多的乡村群众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马福财说,“这几年,裴家峁村发展的越来越好,回乡就业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相信随着园区的不断创新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能人’返乡,为家乡创造新的发展活力。”
裴家峁村的“重生路”是绥德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缩影。在裴家峁村,农业与文旅融合,形成一二三产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看的见产业、记得住乡愁、吸引得了人”的群众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农业科技报乡村振兴报道组:耿苏强 谷幸 梁小波 符金壮 李煜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