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队伍 共建美丽乡村

2023-08-09 17:51:31   

 为提升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大户的知识技能水平,拓宽生产经营思路,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顺利进行。近日,由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农业经营服务中心精心组织的2023年泾川县高素质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赴陕西宝鸡、杨凌等地,开展观摩、培训和实训活动。

据了解,本期培训班共计15天,分为线上线下教学及外出观摩实训两个部分。线上线下教学已在泾川县完成,外出观摩共计7天。培训学员为泾川县农经中心和该县飞云镇、窑店两镇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特色果品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和群众意愿,严格遴选出的50多名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大户等。

该培训班在宝鸡千阳、凤翔等县参观海升、华盛等公司的种苗及种植基地,了解了现代果业的种植、生产和培育的经过,观摩了果品分拣、加工、储存的全过程,增长了学员的见识。在咸阳扶风参观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扶风胜利菌业产业园等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杨凌,学员们于杨凌智慧农业园、上合组织交流示范基地等园区学习和实训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至田西、新集、王上等有名的示范村进行观摩,积累美丽乡村建设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到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邀请有关专家讲授了网络营销、农产品品牌化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开拓学员的视野,增长学员的见识,了解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技术,学习先进科学的专业种养技术,激发学员的互联网营销思维,进行品牌化运作,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周边的群众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我县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泾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次培训负责人,泾川县农业经营服务中心副主任陶海彦介绍了本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泾川县一航家庭农场负责人胡伟伟以前从事运输生意,2021年,胡伟伟流转了140多亩土地,注册了家庭农场,在自己的家乡重新创业。“以前我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回乡创业后,才体会到农业种植生产管理技术匮乏的影响之大。这次培训对我来说,可谓‘及时雨’,不但为我解决了农技生产的困惑,也让我看到了现代化智慧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回家后,我打算将这次培训的所观所学及所想分享给周边的群众,带领他们一起进行设施农业和休闲文旅农业的尝试,推动本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村民的收入水平。”胡伟伟在观摩和实训后表示。

看过宝鸡、咸阳、杨凌等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后,更加坚定了泾川县元朝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宗宽加快苹果新品种更新及品牌化运营的信心。

泾川县飞云镇元朝村元朝果品专业合作社有成员60余户,苹果种植面积超过1200亩,主要种植品种为烟富8和烟富10号,亩产可达5000斤。做为合作社的“掌舵人”,刘宗宽身担重任。“目前看来,我们合作社栽植的苹果品种还可适合当下苹果产业的发展,但未来无法预料。所以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观摩瑞阳、瑞雪、瑞香红以及秦脆等新品种苹果的栽植管理模式,学习新栽培技术,了解了品牌化运营思路,回去后我准备带领社员们申请注册合作社的自有苹果品牌,提升果品的附加值。另外计划对部分园区品种进行高接换优,转变传统的作物方式,适应市场的新需求,确保合作社的苹果保持畅销。”观摩过后,刘宗宽有了新的打算。

现年56岁的窑店镇庙头村凯盛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俊福不但是合作社的带头人,还是位已经从业30余年的果品经纪人。在他看来,此次培训是他将进行果品互联网营销的关键之旅。“从业30余年,我一直进行的是传统的苹果种植和销售,从未尝试通过互联网、电商等可以将如此之多且存储在不同地方的苹果销售到全国各地,让我深受启发。回去后,我将通过“甘农云”手机APP等线上学习平台着重学习互联网营销知识和技能,利用智能手机将我们当地的优质苹果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外地客商和消费者了解泾川的优质苹果,带动合作社成员及周边的农户一起发展好苹果产业。”雷俊福说道。

近年来,泾川县农业经营服务中心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县相关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贯彻落实全市“3659”发展思路和全县“2168”发展战略,以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目标,以“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为遵循,以聚焦全产业链技能水平和培育质量效果提升为关键,对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大力开展了一系列经营管理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育出了一支支适应乡村振兴和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通讯员 陶海彦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