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0 17:02:06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展示榆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成就,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联合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特别策划“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专题,通过记者实地走访调研,全面发掘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有的搞养殖、弄采摘园、办民宿,打造周边休闲旅游好去处……如今在榆林市榆阳区不少乡村,农家“庭院经济”承担多样功能,演绎多彩角色。
近日,记者在榆林市榆阳区采访发现,当地正在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农户借此盘活家庭院落等闲置资源,增加收入;村庄发展庭院经济,增添绿色和特色风味;村落由此汇聚、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活用闲置资源能增收
何谓“”庭院经济”?简言之,庭院经济就是农民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和资源发展特色种养等业态的经济模式。
这个概念,古已有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之所以在今天“重提”庭院经济、将其摆在前台位置,关键原因就在于其能唤醒“沉睡”的资源,在盘活闲置土地等要素方面拥有一定的潜力。
走进榆林市榆阳区芹河镇前湾滩村,映入眼帘的农家小菜园、小果园,生机盎然,瓜菜茂盛。
“以前这里是一个闲置的空地。自从种起瓜果蔬菜,庭院干净整洁了,收入也增加了。”前湾滩村村民郭子清正在自家院子里采摘刚刚上市的脆梨。这些梨除满足自家人日常食用外,余下的则就近销售。此外,郭子清和自己爱人还搞起了羊子养殖,每年收入10余万元。
用好院落小天地、撬动产业大发展,让庭院“方寸地”开出“致富花”、结出“振兴果”。
近年来,芹河镇前湾滩村采取“村级引领+农户自主”方式,以户为单元,以小庭院为载体,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养殖、小民宿“五小”庭院经济,变“方寸小地”为“增收宝地”。
庭院美促进乡村美
庭院经济,不仅促进就业创业,也美化了乡村环境。
“这个院子,很多年没人住,原来长满了杂草,现在种点瓜果不仅能赚点零花钱,还能美化环境。”前湾滩村二组组长张广军笑着说。
走进前湾滩村村民张毛蛋庭院中,成熟的西瓜和挂满枝头的葡萄散发阵阵清香。这里“村庄添美、庭院增绿、农户增收”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被广泛推广,农家小庭院变成了增收致富的“宝地”。
目前,全村“小菜园”覆盖率达95%,“小果园”覆盖率达85%,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家庭院落、闲置房屋、闲置土地等一切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庭院空间,实现果园中有花、花园中有果。
其中,该村发展了以种植西红柿、黄瓜、豆角等为主的小种植435户。发展庭院养羊280户,养猪260户,养牛15户,养殖家禽320户,筹划建设以产、学、研、游为主的小民宿10户。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创新管理模式,引入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以空闲地入股分红模式,规定种植作物收成70%归村级集体,30%分红农户,实现集体和农户双赢。
如今,在前湾滩村,“庭院经济”如雨后春笋,乘势而发。
小庭院蕴藏大潜力
业态繁多的庭院经济正在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小巧的庭院经济有着不小的助农增收空间。今后我们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将体现在庭院经济发展效果上。”芹河镇党委书记刘彦雄说,庭院虽只是“方寸之地”,但用处可不小。
刘彦雄说,依托这个小小的院落空间,一则优化了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经济效益,二则帮助农民创业增收、拓展致富渠道。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由户到村展开,有助于撬动乡村产业发展,激活乡村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菜园补贴400元/亩、林果补贴1500元/亩……庭院经济政策太好了,我们在自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从中获利的前湾滩村老百姓们纷纷夸奖道。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不仅能吸纳群众就近就地务工,而且还能售卖产出的各类农特产品,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刘彦雄说,下一步,芹河镇将以前湾滩村庭院经济建设为示范样板,继续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要焦“五小”庭院经济,实现文旅、农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将方寸之地变成创收之所,为群众致富增收提供新路子。
因地制宜引导农民整合房前屋后空闲的“方寸地”,大力发展种植或养殖业。现在,前湾滩村一个个农家小院充满生机,变成了增收的“聚宝盆”和靓丽的风景线。
农业科技报乡村振兴报道组:耿苏强 谷幸 梁小波 符金壮 李煜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