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09:50:55
“当今时代,粮食已从原来最早的基本物资,转变成为一种具有战略属性、金融属性的特殊物资。从我国粮食生产现状来看,我们已经达到19年连丰,年产量超6亿吨,但我们的粮食进口量仍保持在1.3亿吨左右,进口与自产比重在21%,所以说,我们现有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不足以支撑实现粮食生产的百分百自给,因此,我们要打开粮食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带一路’的倡议与实践,也就为我们国家粮食的多元化进口打开了新的路径。”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在2023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涉农企业家论坛的圆桌对话时说。
爱菊集团是西安本土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粮油生产企业,曾获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主食产业化重点示范企业等荣誉。爱菊集团响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号召,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农产品物流园区,成为中哈产能合作项目中唯一落地的农业项目,在哈萨克斯坦推广“订单农业”种植模式,实现种植小麦、油料作物150万亩,哈萨克斯坦园区的粮油仓储能力达30万吨,构建起北哈州、阿拉山口、西安“三位一体、互为支撑”的格局,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他表示,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的农业园区不仅是我国上合组织的人才培训基地,也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示范基地,而在杨凌也参与一些小麦品种的研发,这样五方联动的模式,紧抓“一带一路”机遇,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也为我们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为更多涉农企业“走出去”打开了一片天地。
在校企合作方面,刘东萌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他们缺乏的是技术人才的支撑、农机农耕的服务,以及对优良种质资源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与企业进行更加深度的合作,努力把我们研发的成果,更加契合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国情、民情等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各涉农企业一定要把“走出去”变为“融进去”,用我们完善的服务体系,打造合作共赢的共同体,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促进国内的本土企业的共同发展,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效地“一带一路”的绿色生态链,共享“一带一路”的红利。
最后,他也希望更多的学生、老师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农业发展的专项课题的研究,让杨凌这个“农业硅谷”真正能够拿出一些更有价值的课题成果,从而让“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家都能够受益。
全媒体记者:冯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