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致富路上享“渔”利

2023-08-31 17:30:47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展示榆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突出成就,即日起,农业科技报社联合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乡村振兴局特别策划“乡村振兴的榆林实践”专题,通过记者实地走访调研,全面发掘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更加坚实步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20230831174754194-21-30484.jpg_scale_.jpg

在人们固有思维中,养殖螃蟹应该在水资源丰富且河域宽阔的地区。但在山区养殖螃蟹,这就不禁让人发出疑问:怎么养?可以养活吗?近日,记者来到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马蹄沟镇吉利坪村,这里养殖的“虾兵蟹将”告诉了我们答案。

近年来,吉利坪村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引进适应本地生长环境的特色水产品草鱼、螃蟹、青虾等,拓宽养殖户增收渠道,带动村域经济发展、村民增收。2022年,该村水产养殖基地收益35.6万元,基地通过吸纳长期和临时农户发放务工工资12.5万元,农户入股收益分红19.28万元。

土地增“益”

吉利坪村青山环绕,却有千亩鱼塘横亘在青山之间,这里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不同,俨然一派塞上江南的风光景象。“多亏了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有很多泉眼,这也造就了吉利坪村能够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吉利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宁说。

640

2018年前,吉利坪村的这片土地是一片撂荒的盐碱地,由于长不出庄稼,多年来无人耕种,芦苇丛生,沟道杂乱无章,是村民口中的“烂沟沟”。返乡创业“能人”,如今也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宁却一眼相中了这片土地,认为可以在沟道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

有想法,有目标,李宁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他先是将当地土质、水质送往宁夏水产研究所化验,最终得出结论:指标适合水产养殖。 “水质没问题,那这产业就可以搞。”有水产养殖经验的李宁将一腔热血付诸行动。

随后,李宁在村上组建合作社,抱团发展水产养殖。听到这一消息的村民却认为,李宁这是在胡干。“我们村上就没养过鱼,这万一赔了,我们农民怎么赔得起。”村民们忧心忡忡。

“村民的担忧也并不无道理,但乡村要振兴,村民要致富,就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这个时候,党员可以起带头作用,我们先干,村民看到效益了,自然也就跟着干了。”2019年,李宁下定决心,先跟村党支部里的 5名党员一起,建立龙水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天然生态鱼塘。

吉利坪村“沉睡”的土地资源被重新唤醒,重塑乡村新业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吉利坪村一步一步变为现实。“随着产业的发展,村上的道路硬化了、坡地也变绿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旅游业也日渐兴起,村民们纷纷加入了发展产业的队伍。”李宁说。

产业增“值”

“养鱼是真的好,年年都能分红,我们也有收益了,去年我就领到了1万元。”看到养殖产业带来了效益,村民刘向荣也入股合作社,成为了股东之一,由于每年都能领到不少分红,这让他欣喜不已。

吉利坪村平均每年养殖140多万条鱼,而且坚持现代化养殖,配备了全阶级自动化养殖系统,设备先进、技术可靠,经济效益愈发凸显。“现在,村上就光卖鱼都能收入100多万元。”望着眼前的池塘,李宁感慨万千,“终于见效了,村民这下可以放心入股,拿分红了。”

2020年,合作社入股人数达43户,入股资金40多万元,翻了三番;2021年入股人数继续增加,达到93户,入股资金191万元,同年分红172820元,全村在家的80%农户入股合作社,水产养殖成为全村又一支柱产业。

640 (2)

“我们不仅养鱼,还开发了7 个垂钓池,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娱乐,带动村上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还养殖了3 个池塘的螃蟹,丰富水产品,让效益增收多样化,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现在村上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如火如荼,李宁也干劲十足,带领更多村民因养殖而致富。

下一步,吉利坪村将结合渔乐主题乡村发展模式,围绕以数字乡村送“吉”,鱼蟹养殖添“利”,群众歌舞生“平”的主题,在现有农业基础上,增加采摘,亲子捕捞体验,特色窑洞住宿等旅游活动项目,形成产业品牌化,带领周边村共同发展。

乡村增“智”

强村先建网,“数”村网为先。2021年,中国联通为吉利坪村搭建了数字乡村云平台,围绕智慧党建、群众档案、视频监控、应急广播等服务方向,实现了数字乡村基层应用场景全覆盖,成为村委会的“指挥舱”,村民的“百宝箱”。

在吉利坪村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里,打开电脑上的数字乡村智慧大屏,村务政务、乡村产业、基层党建等内容一目了然,数据图清晰的显示着各个板块的运行情况,只需要移动鼠标,画面可以随时切换,村内实时动态跃然“屏”上。

数字乡村云平台为村民提供农技服务、办事指南、便民服务、直播带货等功能,各项“硬核应用”软件带给当地群众暖心的体验。“村民只需要在手机上点开 App,就能对利民政策,便民服务以及乡村信息全都掌握,非常方便。”李宁说。

640 (1)

向“数”而兴,数字不仅刷新了农村发展新格局,也刷出了便捷高效的乡村生活。如今,村上的老人拿着手机不仅可以交电费,交养老保险,还能开证明,申请疫苗接种等,服务项目多、办事效率高。

此外,经本人同意,中国联通还为27户留守或独居老人安装了视频探头,子女可以随时关注老人的动态,并和老人通话,减少了留守老人意外的发生。“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了党建、村务管理和村民生活服务网络化,打通了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宁说。

好山出好水,好水出好鱼。吉利坪村以“水”为财,蹚出了乡村振兴“水上致富”的新路子,并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添“智”提“质”。

农业科技报乡村振兴报道组:耿苏强 谷幸 梁小波 符金壮 李煜强(视频)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