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5 15:55:11 杜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位于国家5A级景区万佛湖东岸的阙店乡,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近年来,安徽省舒城县阙店乡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对接产业发展、品牌培育等,寻找产业兴旺的新路子,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着力绘制环境优美、生活富足、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的美好图景,为乡村振兴“加码”。
文化繁荣“靓”乡村
“我们的产业之所以兴旺,得益于传承诚信文化、打造诚实守信营商环境。”谈到产业发展,近日,该乡转水湾村党支部书记赵后年自豪地说。该乡坚持把诚信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不断传递乡村温度、文明深度、精神高度。同时,该乡在展示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旅游经济,打造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群众幸福的新型乡村,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该乡三湾村依托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在传承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把农村美、农民富和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并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兴旺“育”文明
在余冲村,种植大户袁祖国望着百亩黄桃果园高兴地说:“今年雨水充沛,周边村种植户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日子跟这黄桃一样,甜!”
“产业活了,人居环境、文明风气都渐渐好起来了。”袁祖国说,“近年来,余冲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果蔬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宣传推广果蔬文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外地客商,带动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了,就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余冲村也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和“一老一小”活动室。
目前,该乡全力推进“一村一景一村一园、一村一店”工程建设,大力挖掘特色产业品牌文化。逐步实现村村有景、村村有园、村村有店。围绕五A景区万佛湖,做好服务配套,做响阙店客栈品牌,引流游客“赏万佛美景,宿阙店客栈”。
非遗赋能“添”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乡通过特色文化带动乡村发展的另一大抓手。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的丝织品。又被称为“织中圣品”,是一项至今无法为机器取代的丝织工艺,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
来到向山村“美丽庭院”获得者、缂丝手工艺品制作者王芳家中,现场参观缂丝的制作过程。王芳是该乡“庭院经济”的先行者,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学习缂丝制作技术。2014年因女儿上学,她从苏州的缂丝厂辞职回家,一边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一边制作缂丝工艺品。今年年初,她接了一件“龙袍”的制作单,从2月起开始制作,预计9月份完工,订制费用在2-3万元。王芳说,完成一件缂丝作品最难的就是“坐得住”,这种工艺特别耗时,有时候做一天可能才完成一厘米。制作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细心。
在当地的乡间院落里,从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到带动一方群众增收的乡村文化产业,手工缂丝技艺世代流传和传承创新实现了文化发展和经济增长“双丰收”。
法润乡村“增”内核
金秋时节,走进全县文明村——阙店乡何店村,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文明标语、文明画、村规民约随处可见。
“村规民约是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非常实用。大家都自觉遵守。”何店村党支部书记季鹏飞说,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形成了有序和谐的文明乡风。
法治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的实践,在该乡各村可谓是处处可见。全乡基本实现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更加多元的法治文化熏陶和教育。
行走在阙店乡,像这样靠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实例不胜枚举。该乡从价值引领、活动支撑、实践创新等方面入手,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兴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释放文化的力量。(杜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