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头条 > 正文

杨凌科技之花开满城 “机器农民”“智”取田间

2023-09-11 16:24:00   

杨凌示范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农业高新区,从种业创新、土壤修复、资源聚集、平台建设等方面以科技的力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肩负起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9月11日,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杨凌示范区,浓浓的“科技感”与“智慧农业”魅力,让大家感受到了杨凌农科之美。

科技之花开满城

科技创新对杨凌的农业发展意味着什么呢?是一粒粒种子的破土而出,是一块块泥土的提升修复,是杨凌田野上的“科技之果”。

从南到北,从东向西,走遍全国每一寸土地;跨越万水,越过山河,采集各地土壤新样本;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不断建设高标准农田;诊断修复,土壤改良,让“粮田”变“良田”……11.4万个土壤样品,1000多个土壤剖面,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建成并通过省级验收,这些是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履行“国家队”使命,打响中国耕地“保卫战”的有力证明。

来到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总工程师罗林涛告诉记者,中心依托杨凌农科教优势,聚集国内外创新要素。

“土地不仅仅提供生产资料,与人一样它也是有机生命体,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出现退化。我们相当于给土地做‘问诊’、检测、修复及跟踪,经过现场勘查采样,分析耕地质量提升障碍因子,通过土壤物理性调优、化学性修复、生物营养重构等进行修复。”罗林涛说,在高标准农田方面主要通过对土壤改良、保水蓄水能力、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造,提高农田的耕作力。全力服务国家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当好耕地守护者,确保“粮田”是“良田”。

“机器农民”“智”取田间

一路走、一路看,杨凌用科技所绘制的现代农业“画卷”愈发精彩。

走进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10多种大棚映入眼帘,棚高、材质、用途各有不同。相同的是,这些大棚都属节水型,棚外有集雨窖,雨水经收集过滤后,可用于作物灌溉。

在杨凌,还能看到无土栽培的植物工厂。 蔬菜种水盆里,能种满10层钢架。人工模拟的“太阳光”全天照射,营养液通过管道循环供给……青皮甘蔗、火龙果等曾经只在南方生长的水果品种,通过温室大棚的光热调控,实现“南果北种”。农民“慧种地”,大棚连上物联网,水肥一体化一键调控。

一个又一个身怀绝活的“科技明星”,让人们大饱眼福、赞叹不已。

无机人空气采样器可在低空领域实现不同位置和海拔的气体采样,为作物种植环境分析提供参考;乡村振兴学堂、精品民宿和农家小院等优美建筑,则让采访团记者一窥杨凌王上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快速发展……

几天后,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将迎来第30届。创办以来,博览会累计吸引国内外上万家涉农企业和科教单位参展。被誉为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的农高会,30年来,3300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既“传经”又“淘宝”。“扬帆风正好,凌云向未来。”这些年来,通过“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杨凌早已从一座普通的关中小镇,发展为闻名遐迩的“农科城”。

来源:群众新闻网
编辑:张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