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重任千钧,何以杨凌?——写在第六届杨凌国际种业论坛召开之际

2023-09-15 10:18:41   

杨凌,因农而生,以农而兴。这是一座与种子结下“山盟海誓”的美丽小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六次更新换代中,有四次都是杨凌品种主导的。在玉米、油菜、水果、蔬菜、畜牧等领域,杨凌也育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的新优品种。

就连今年杨凌农科城马拉松上,完赛选手的奖牌,都被设计成种子的形状——杨凌种业振兴奔上高速公路、驶向星辰大海的征途已经“癸卯启航”,新一轮种业振兴的梦想正逐渐照进现实。

渭水之滨,有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最强大脑”。每250个人中,就有1名育种工作者;累计培育新品种1100多个,年种子交易额近10亿元,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种子集散地。

后稷故里,有100多家种业企业、350个示范推广基地,在作物遗传育种、牛羊克隆技术、反刍动物遗传进化、苹果抗逆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农科新城,还有全国种业人最期待的“嘉年华”。始于2017年的杨凌国际种业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5届,成为杨凌的“城市金名片”和我国的“种业风向标”,构筑起国内外种业界高层次的重要信息交流平台。

进入新时代,杨凌在“三区三高地”、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改革创新先行示范区”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以秦创原农业板块和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示范引领的种业源头创新动能更加强劲,全力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未来可期。

放眼凌云处,回看来时路。9月20日,第六届杨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又将在万众瞩目中如期而至。聚光灯下的杨凌,将再一次展现“创新赋能种业振兴”的担当和魅力。

且听一曲大风歌

种业,基业,大业!大国的必争之宝。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当前,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杨凌以创建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为开篇,也必须在种业创新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争当“排头兵”。

这,是国家战略。

这,是历史选择。

这,是杨凌使命。

近三年来,杨凌示范区先后组建成立种业、果业、农业智能装备、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畜牧、食品工程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并运行,建立了以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集聚了12名院士、百余名科研骨干人才,构建“院士+技术委员会+专家工作室”的高层次人才体系。陕西省更是指明打造杨凌旱区种业“硅谷”,支持杨凌建设国家级农业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品种测试评价分中心、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并扶持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杨凌,始终瞄准种业发展这一核心课题,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源源不断地培育“杨凌良种”,并在农业科技拔尖筑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领先者从不停歇。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杨凌示范区一路高歌猛进,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行动举措持续落地、发展蓝图愈发清晰。

如今,依托关中平原腹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杨凌成立了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组建了院士领衔的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小麦等5个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组建了一批省部级创新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引进培育了先正达等百余家种业企业入区发展,整合重组了伟隆种业、秦宝牧业等标杆性种业企业;全面推进杨凌良种“4455”推广计划,杨凌现代种业创新生态得到系统化重塑,成功获批建设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和进境种质资源中转基地,成为陕西乃至旱区种业创新的排头兵和引领者……

这些“硬核举措”,不仅明确了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的发展定位,也体现出杨凌不负使命带头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决心。“中国(旱区)种业硅谷”的“四梁八柱”已初具雏形。

既“通天线”,又“接地气”。

作为第六届杨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的举办地,杨凌示范区现有种业技术研发平台115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平台66个,近1000名科教人员从事生物育种研究工作,近5年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288个。杨凌油菜育种基地里“双低”油菜新品种稳步培育、麦肯马铃薯加工产业园项目加速推进、中国以色列农业科技合作园示范基地系统作业有条不紊……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随着杨凌种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正达、科迪华、江苏大华等一大批种业头部企业聚集而来。去年,杨凌伟隆种业成为陕西省首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不久前,杨凌荣华种业成为陕西省第二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既要留得下,还要唱主角。

如今,连续举办5届的杨凌国际种业论坛,历经从“0”到“1”、从“1”到“N”、从“N”到“强”、从“强”到“优”,伴随着“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建设逐步成熟、独具特色,已成为大咖们分享全球最新种业技术应用成果与合作机遇的大平台,更是种子企业集中亮相、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大国“粮”策:中国碗要装中国粮

在秦创原农业板块的“荣誉墙”上,陈列着一系列良种。

以秦冠苹果、秦美猕猴桃为代表的果树新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陕西成为苹果、猕猴桃全国第一大省,苹果产量占全国的1/4,世界的1/7、猕猴桃产量占全国近一半,世界的1/4。我国第一个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西瓜品种“西农8号”、世界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山羊都诞生在杨凌。

处于最显眼位置的,就是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等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9.5亿亩,增产约256亿公斤,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李振声院士选育的“小偃6号”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的先河。从产量翻番到品质跃升,再到品质产量抗性全方位升级,杨凌累计培育小麦品种150多个,推广面积超过20亿亩。以“优质、抗病”为典型特征的杨凌小麦品种,成为黄淮麦区各省争相引种的“尖货”,为我国的口粮安全、优质小麦产业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如今,以“西农511”为代表的“杨字号”种子,正成为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写照。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依托区内1000余名育种专家、700余个作物良种、60余个技术平台、近100家种业企业以及300余个示范推广基地,为杨凌搭建起种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大学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园区为平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发展新格局,彰显了创新引领和服务全国的担当。

近年来,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精神,助力陕西“3+X”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杨凌深入实施种业优先发展战略,按照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发展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建设杨凌种子产业园、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等平台,打造一流营商投资软环境,集聚了先正达、大华、伟隆、金棚、荣华、秦丰等近百家种业企业,为现代种业腾飞蓄电赋能。

共探“杨凌方案”,问道种业振兴。作为中国农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农业奥林匹克”,第30届农高会开幕已进入倒计时。第六届杨凌国际种业创新论坛,是第30届中国杨凌农高会的“压轴大戏”。以“创新赋能种业振兴”为主题的本届论坛,将从全球种业技术发展趋势、政策走向及战略研判高度出发,为进一步提升民族种业实力、推动我国种业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蓄电赋能。

风起上合,星耀论坛。届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项目科学家Philip Kear、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等大咖云集,将与众多行业人士一起激荡思想、瞭望趋势、洞见未来。

让杨凌“金种子”走向世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这句深刻的话语,放在“奔向种业的春天”的杨凌身上十分贴切。

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古吉兰瓦拉市,有一大片油菜田。前不久,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与武汉庆发禾盛农业发展公司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定向选育适应中亚五国生态和市场的耐旱、抗裂荚、抗倒、紧凑型油菜品种及相关科研工作,交换品种资源进行试验观察。这是“一带一路”中巴农业合作的又一个民生项目,通过中国杂交技术,中巴合作选育出新一代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获得更高的全年种植产量,提高全年收益。

在哈萨克斯坦科克舍套示范园,上合小麦育种创新基地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正协同中外专家在哈萨克斯坦科克舍套示范园筛选优良品种,组装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并以订单收购模式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真正让小麦“买得到、运得回”,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海外”模式。同时,专家们与甘肃定西、平凉开展多生态区异地穿梭,育成了“西春8号”等一批新品种(系),还从哈国小麦中鉴定出近6个免疫白粉病的品种……目前,中国的小麦新品种比当地主栽品种每亩增产最高达60.51%,小麦宽幅沟播技术也在当地逐步普及。

“中国方案”,被视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障粮食安全新的战略选择。

而这,只是杨凌种业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顺时代之势,杨凌这块国家“试验田”,坚决扛起保粮食安全这个历史重任,让,越来越多的“杨字号”优质种子开始走出国门,跨越万水千山,在异国落地生根,为当地的粮食生产和生活饮食带来积极变化。

科技创新、双链融合、系统重塑。近年来,为了不断推动杨凌种业“走出去”,杨凌以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纽带,加强农业领域国际合作,让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源源不断“飞”出国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入了现代农业的“杨凌元素”。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第六届杨凌国际种业论坛,为种业交流提供高站位的国际平台,也为推进国家种业开放和国际合作进程开辟了“新赛道”,也为种质资源引进来、创新成果走出去提供了更大的“国际范”舞台。

小种子,大未来。相信,这届杨凌国际种业论坛一定能成功举办、收获满满。杨凌也必将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汇聚科研力量、积聚创新要素、攻关核心技术、激发市场活力,并将种业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支撑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贡献更多“杨凌良种”,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多“杨凌方案”!

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全媒体记者:闫瑜涛

编辑:张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