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头雁故事|敢为人先的“西梅李”

2023-09-17 15:55:38   

9月3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李家沟村的亚平家庭农场,这里的西梅正值丰收季,游客络绎不绝,三五成群在采摘。一颗颗深紫色的果实挂满枝头,饱满丰盈,色泽鲜亮,宛如璀璨的紫水晶,十分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品尝,甜蜜“暴击”,真是“绝绝紫”!

采摘、挑选、装箱、包装、过秤,再搬运上车,一群人有条不紊,忙忙碌碌,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一天能卖五百多箱。今年是第三年丰收,这两天预定的客户特别多,每天都有100多箱的订单。”据亚平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亚平介绍,自建园以来,主要以线下订单和现场采摘为销售渠道。为了提升采摘游的体验感,今年将推出现场采摘满100元,可提供2人免费农家乐就餐的活动,让前来的游客不仅能品尝到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还能体验到农居生活的快乐。

一念起,万物生

西梅原产于法国西南部,又称加州西梅,成熟后,外皮呈深紫色,果肉呈琥珀色,香甜水分大。果实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和膳食纤维,不含脂肪和胆固醇,是水果中补充维生素A的最佳来源,故有“奇迹水果”“功能水果”的美誉。

说起种植西梅的缘由,李亚平让记者坐下,细听他的故事。

2010年,李亚平去外省出差期间,偶然看到了西梅这种水果,品尝后觉得酸酸甜甜,口感不错。想到家乡没有,于是萌生了把西梅“引进来”,让其在榆阳“扎根”的想法。

一念起,说干就干。当年,李亚平就开始通过网络听视频课件,购买书籍深入钻研,将“认真学习西梅种植技术”这条道走到黑。经过学习,还有后续一系列的考察和咨询,李亚平最终选择了美国加州的西梅品种进行试种。经过几年的种植,他在探索中发现,将西梅嫁接到大扁杏和山桃树上,最适合在当地的沙土地上生长。

“以前,我一直种玉米和樟子松,玉米每亩收入1000元。改种西梅后,挂果第一年3亩地就卖了30000元。这么多钱拿在手上,心里特别激动,种1亩水果相当于种10亩玉米。”当年的情景,李亚平历历在目。

尝到甜头后,李亚平当机立断。2015年秋季,他租了村里800多亩荒地,开始在村里大面积种植西梅。为了保证西梅的口感和品质,需要采用嫁接的方式。于是,2016年初,李亚平在荒山上栽了800亩大扁杏和山桃树苗。嫁接后3年,西梅才能挂果。2017年嫁接,2019年第一次挂果,产量较少,当年收入近20万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李亚平的西梅园硕果累累,再次迎来丰收,产量达20万斤,预计可收入200多万元。

农场目前栽种有西梅、鸡心果、巴杏、李子、玉皇等36个品种的林果,大部分已挂果。其中李家沟村和王庄村的西梅种植基地,面积合计1570亩,现在挂果的有340亩,每亩预计产值1000多斤,今年预计产量在30万斤以上。

特色路,好“钱”景

多种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让李亚平更加坚定了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信心。他不断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以特色林果采摘园为切入点,发展农业采摘旅游,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果树,让特色林果种植发挥更大效益。

“我的目标,就是带动全村人把村里的6000多亩地全部种植西梅,扩大规模后,延伸产业链,开办加工厂,做西梅果泥、果干,带动全村人增收致富。”传统作物利润低,一直想要改变种植结构的李亚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恳实践,终于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

李亚平,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多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他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敢为人先,率先发展林果产业。他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发展西梅产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成为鱼河镇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西梅李”。

“参加了榆阳区组织的‘头雁’培育,我对生产技能、产品开发、品牌策划、市场营销有了更精准的把控。目前,我们已建成7000平方米的西梅深加工厂,下一步计划加工生产西梅酒、西梅干、酵素等,延伸产业链。同时免费给村民发放苗木并提供技术指导,带领大家一起把西梅产业做大做强。”李亚平说,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在果品质量上做文章,做大做精做优特色农业。未来将继续大力发展特色家庭农场,为乡村振兴添彩。

全媒体记者:王婕 郭媛媛

编辑:张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