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农高会技术“摇身”变资产

2023-09-22 17:48:35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在杨凌农高会这个平台上,农民与技术实现了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也实现了农业技术“摇身”变资产的美好愿望。

在第30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农民与科技甜蜜“约会”,他们纷纷带走属于自己的“心头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发展致富产业的“领头羊”。

学技术解决“心头烦”

和众多逛会群众一样,西安市长安区滦镇农民张铁军想通过高会上取得致富真“经”,实现种好优质草莓的梦想。“这次参加农高会主要想学习低温环境下草莓怎样管理,如何种出品质更好的草莓。”张铁军说,他家里种了几棚草莓,去年10月下旬气温急剧下降,棚里的温度上不来,把苗苗冻死了一年就算白干了。

从去年至今,这件把他“急坏了的事”一直萦绕在心头,于是他想到农高会上有许多新技术,还有专家现场讲解,张铁军便在农高会开幕的第一天冒着雨来赶会。

在农高会A馆,一条白色新型“棉被”吸引了张铁军的目光,“保温被有效果吗?我棚里能弄不?”张铁军心里琢磨着,一问才知道,这条防水保温被将采用特殊工艺研发的高分子闭孔发泡材料作为芯材,外覆自主研发抗老化红外线反射膜,保温性能持久、易维护、使用寿命长。

“传统的大棚保温被大多采用针织品类,不仅保温性差、遇雨易吸水、寿命短,后期维护成本还高。”北京华美沃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利普说,华美沃龙防水保温被将采用特殊工艺研发的高分子闭孔发泡材料作为芯材,外覆自主研发抗老化红外线反射膜,保温性能持久、易维护、使用寿命长,很受市场欢迎。

想着自己棚上盖的针织品保温被,不仅保温性差、遇雨易吸水、寿命短,后期维护成本还高,于是便当即决定研究研究这个新“玩意儿”。通过与专家的学习交流,让张铁军喜出望外的是,还真的在农高会上把大棚温度提不上来的问题给彻底解决了。

实际上,张铁军与杨凌农高会的情缘要追溯到8年前,2015年,他承包了几亩地建起了大棚打算种草莓,那年他就在杨凌农高会上找到了合适的草莓品种。几年来,张铁军连续每年都参加农高会,不断学习新技术。

“目前已经累计投资了80多万建大棚,规模扩大了效益也不错。”张铁军说,农高会上的新技术、好品种本身就是资产,给咱农民解决了增收致富大问题!

用技术盘活大资产

“现在别人都叫我养猪大王,是农高会让我学会了养猪,从门外汉变成了专业户,从穷老三变成了合作社理事长……”说起与杨凌农高会的缘分,渭南蒲城的养猪大户李龙盛满脸欣喜。

李龙盛,家里排行老三,没养猪前人人都戏称他“穷老三”。2012年,李龙盛来杨凌第一次逛了农高会,没想到机缘巧合就让他走上了养猪这条路,这一走就是11年。11年来,他年年来杨凌,届届参加农高会,如饥似渴地一头扎进人流和信息流中学技术、学门道。

凭着在农高会上获得的科技信息、学到的养殖技术,2018年李龙盛就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摇身把农高会技术变成了致富资产,一下子做出了名堂,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大王”。

李龙盛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生猪行业不好做,与传统养殖方式不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许能给养猪带来很大改变。于是,他决定在今年农高会上找找看有什么新技术、新设备,探索养猪新道路。

9月19日,今年农高会开幕当天,李龙盛就直奔目标而去,他边走边找,转过身“全流程智慧养殖”几个字眼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于是他好奇的走上前询问了起来。原来所谓的智慧养殖全靠一款“农芯AI云盒”的先进产品实现,进一步了解得知,这个智能盒子端与“猪联网”平台相连接,另一端与养猪场的摄像头相连,通过AI算法,监控猪场生物安全以及运行情况,并进行提示和预警。

“这相当于为猪场装上了‘大脑’。”李龙盛思索着,要是给猪场装上这套设备,往后管理、喂食、环境监控都能实现智能化管理,仅这一项就能节约不少成本支出。

了解了产品的优势和使用方法,李龙盛便和北京农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选购了基础版套餐,眼角流露出欣喜的笑容……

“从刚开始养的50头猪,到通过技术的提升,现在我一年养500头猪。”李龙盛说,通过农高会,他还和渭南大荔、白水的养殖户签订了养猪合作协议。如今,通过农高会又采用了这套先进的设备,用固定资产再生资产,带领群众一起致富。

靠技术当好“领头羊”

如今的杨凌农高会,凭借着农业高新技术让众多农民尝到科技致富的甜头。王小锋就是其中的获利者。

精明的王小锋,高中毕业就外出务工,当过司机、搞过绿化,虽然出身农家,但对于务农,他还是个“门外汉”。“我之所以搞农业,这都缘于杨凌农高会的魅力。”王小锋说,杨凌农高会是农业技术的“大卖场”,这是他搞农业的最大“底气”。

2016年,王小锋参加了杨凌农高会,之后便在蓝田县王庄村流转了12亩地,搞起了设施农业。“第一次参加农高会就看准了设施农业,不会种有新农大专家免费的技术指导,有这‘底气’,我怕啥?”王小锋说,大棚建成后,在专家手把手的指导服务下,他逐渐学会了设施农业的种植、管理技术,再加上自己不断学习“充电”,如今成了一名“行家里手”。

农高会技术赋能, 目前,王小锋的大棚种植蔬菜13亩、苗木8亩,年收入数十万。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群众也搞起了设施农业,王小锋也成了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的“领头羊”。

今年农高会,王小锋又如约参加,他准备搞“南果北种”,引进火龙果等一些南方水果,学习新模式、新技术,真正让农高会上的农业技术变成看得见的真金白银。

全媒体记者:侯勃

编辑:张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