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3 10:0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和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洋县地处秦巴山脉交会之处,语言杂秦蜀,风俗兼南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洋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洋县联社)将支持“非遗”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点,通过强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类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以产业发展增强非遗活力,推动洋县非遗文化资源发扬和传承。
摸清“家底”,梳理非遗企业精准营销名单
对照《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围绕洋县21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各类非遗产业核心企业和重点企业为抓手,及时梳理78家非遗项目涉足企业和上下游供销客户集群精准营销名单,形成领导包抓、部门跟进、机构落实的三层服务机制,分工到人、走访到户、服务到门,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和业务优势,深挖非遗产业上下游供应商和农户,形成非遗产业“链式”营销。深入了解金融需求,精准把脉、找准切入点,将名单制精准营销做深做细做实。
创新产品,全力为非遗传承企业纾困解难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足企业的特殊性,洋县联社为其量身定制了专属特色金融产品“非遗产业专项贷”,提升额度、下浮利率、扩增担保方式,并安排专项信贷资金支持,解决非遗传承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难题。按照“一对一”方式主动挖掘非遗企业金融需求,逐户落实金融服务责任,因企施策、一企一策,提供账户开立、资金结算、增信融资、代收代付、电子银行等“一揽子”服务,为非遗产业客群量身打造集存贷款、支付结算于一体的全套金融服务方案,为企业发展蓄势赋能。
强化保障,助力非遗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洋县联社持续健全完善金融支持非遗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及时制定《洋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非遗产业专业化特色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明确未来3年非遗项目涉足企业授信覆盖率达到70%、信贷资金投放不少于1亿元的工作目标。在谢村黄酒密集型非遗产业区,成立了以谢村信用社为主的非遗产业专属金融服务团队,将金融支持非遗产业和建档评级授信工作有机结合,加大产业链上下游农户、家庭作坊、手艺传承人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档评级授信力度,充分联合村两委,依托“乡村振兴金融e站”和“三支队伍”,加快“整村授信”和信用村创建进程,及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以金融支持非遗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跟踪走访,不断提升非遗企业客群金融服务满意度
洋县联社建立非遗产业贷款绿色通道,培养建立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服务团队,先后走访了“洋县架花焰火技艺”传承企业洋县纸坊艺术焰火有限公司、“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故事”传承单位洋县蔡伦墓祠文物管理所、“费家窑砖雕瓦塑制作技艺”传承企业陕西费家窑仿古园林有限公司、“洋县黄酒酿造技艺”传承企业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及“大咸德老陈醋制作技艺”传承企业洋县大咸德调味品有限公司。及时了解企业发展规划和资金需求,先后向大咸德、费家窑、秦洋长生酒业等企业提供4000余万元的信贷支持,并逐户配置金融顾问,常态化做好后续服务跟进。
截至目前,洋县联社已累计走访非遗产业关联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手工作坊等40余户,向12户投放信贷资金4254.34万元,开立账户18户,提供收单业务8户、工资代发5户。下一步,洋县联社将始终坚守“四心银行”发展定位,盯紧县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非遗+”赋能产业发展,持续加大非遗涉足企业走访的频度和深度,快速提升非遗企业授信覆盖率和用信率,激发非遗产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
通讯员:陈召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