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14:14:27 高鑫佩
9月11日至14日,“三北精神”在榆林采访团先后走进榆林市定边、靖边、神木、佳县等地,围绕榆林市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北”防护林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内容,进行了全媒体采访报道。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讲述了榆林市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黄沙围城”到“森林城市”的历史演变。
第一站:定边县
定边盐场、城郊防护林以及马莲滩国家沙漠公园
近年来,定边县按照“南治土、北治沙、全域治水、总体禁牧”的总体思路,以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荒漠化治理。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区域,先后5期共造林353.1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9.2%,完成生态治理300余万亩,在流沙肆虐的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第二站:靖边县
靖边县五台森林公园
经过当地干部群众多年的艰苦努力,这块黄沙地已被绿色覆盖,成为靖边县城的“天然氧吧”和“绿色之肺”。目前,公园内树木成林,幽幽小径四通八达,长城烽火台、十二生肖园、得月湖、博物馆等景点游人如织,在公园漫步,不由令人神清气爽。
第三站:横山区
横山区雷龙湾樟子松基地
近年来,横山区委、区政府全力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目前,全区林地面积360万亩、草地面积160万亩,林草效益达到53.8%,生态保护稳固有力,为高质量发展打好了绿色基础。
第四站:榆阳区
榆阳区小纪汗林场樟子松基地
一颗颗樟子松相互间隔四到五米,排成排、连成片,伫立在广袤的沙地上,望不到边际,林间一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字格外醒目。目前,基地内的樟子松已经初步形成了针阔叶混交、草灌乔结合的稳定防护林体系,成为榆林主城区以北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第五站:神木市
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接受采访
张应龙坚持“治沙文化、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民”的工作方针,团结国内外公益科研团体单位,积极开展林业植被恢复、防治土壤退化、农业水资源科学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沙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研究,走出了一条科研、科普、生态教育、生态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
采访团在红碱淖自然保护区合影留念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汇处的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素有“大漠明珠”和“沙漠中的大海”之美称。红碱淖生态良好,风景优美,是全球最大的珍稀濒危鸟类——遗鸥的繁殖与栖息地,每年4至8月,占全球总量90%的遗鸥在这里繁衍生息。
神木市尔林兔大草原景区
尔林兔大草原景区位于神木市尔林兔镇西葫芦素村,处于鄂尔多斯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面积达1.3万余亩,是目前神木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片融合了湿地及沙漠草原双重景观的原生态自然旅游区。
第六站:府谷县
府谷县高寒岭天然杜松林
高寒岭人文森林公园地处府谷县城西南部,现保留500余年以上的古树有63株,沟壑中有天然杜松、侧柏、油松近15万株,约5050亩。其中,杜松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稀有树种。
第七站:佳县
采访团走进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千年古枣园采访
泥河沟村的千年枣树群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枣树林,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种植枣树的鲜活证据。其总面积为36亩,现存活各龄古枣树1100余株。因此,泥河沟村也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
正是这一帧帧画面汇就了榆林市生态治理的靓丽名片,也让绿色成为榆林市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底色。如今,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60万亩,森林覆盖率36%,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由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全市呈现出天蓝、地绿、山青、水美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