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头雁”领航 产业兴旺 ——第三十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榆阳区“头雁”专题展区走笔

2023-09-27 16:56:43   

第三十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期间,一项特别的展示吸引诸多目光。

今年农高会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头雁”专题展首次亮相。

这个位于B馆里的专题展,无论是展板上、滚动的电子屏幕里,还是循环播放的视频中,主角既不是技术装备、种质资源,也不是农特产品、花草苗木,而是一群被称为“头雁”的人。

“头雁”是只什么雁?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2022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推动乡村振兴。榆林市榆阳区抓住机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全国率先启动“头雁”培育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300名“头雁”,以培育成效回答“时代之问”。

微信图片_20230927162955

对此,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表示,榆林市榆阳区紧抓《方案》发布契机,将“头雁”项目纳入全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作,与省内外涉农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创新开展“三段培训”、建立“三项机制”、发展“三个经济”的“头雁”培育新模式,有效推动政策、人才、科技、信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以期形成“头雁启航、群雁齐飞”的局面。

“头雁”培育结硕果

“三段培训”破解学用脱节。自2022年起,榆阳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围绕“三农”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进行合作,创新开展“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有效破解学用脱节问题,探索出校地合作培训新做法。

此次“头雁”好物惊艳农高会,便是“头雁”培育成果的一个缩影。

记者看到,安崖三宝、鱼河大米、乔坊浑酒、镇川碗托、榆阳米茶、贝贝南瓜、五谷杂粮、杏仁炒米等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来自榆阳区的20多名“头雁”,携带自家好物,集中亮相农高会,奉献了一场“农科盛筵”。

在“头雁”专题展区,记者看到,镇川镇的碗托、干炉,鱼河镇的西梅、米茶,大河塔镇的蒸酒、羊头等60多种名优特好产品,深受参会者的青睐。

记者看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雄一行,与贵州省领导和“头雁”学员代表等人,进行了参观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结业后,‘头雁’导师能不能继续指导帮扶,如何联农带农,怎样才能绿色发展?”专家学员面对面环节,首期“头雁”学员代表思耀国,借机发出了“灵魂三问”。被“强势围观”的“头雁”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邹志荣教授,一一作答,现场人潮涌动、人气爆棚。

“参加‘头雁’培育后,我意识到自己虽然在联农带农这方面做得还可以,但是在经营策略、品牌建设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榆阳区“头雁”好产品展区,见到记者,榆林市榆阳区凯达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军军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刚刚获悉自己得了后稷奖,自己很是开心。

榆阳区补浪河乡魏家峁村“头雁”思耀国,建立1240亩的种养循环家庭农场,常年为周边农户、合作社等提供技术指导和社会化服务等服务,带动广大农户共同致富,被誉为“头雁的头雁”。

榆阳区芹河镇酸梨海则村“头雁”白小平,通过土地流转建成44座温室大棚、38座日光大棚,带领村民一起种植芝麻香瓜、火龙果等,每棚平均年收入4万元左右,把火龙果种植搞成了“火红的事业”。

数据就是最美的说服力。首批47名头雁生产型占49%、加工型占15%、服务型占36%,建立了一支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截至2022年底,榆阳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1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4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7家、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3918个。

微信图片_20230926205324

李忠宏认为,“头雁”培育的主要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支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通过全面摸排种植养殖技能人才、农村电商人才、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农产品加工人才等情况,建立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数据库,为“头雁”培育选拔及乡村人才振兴队伍建设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二是促进一系列惠农政策取得实效,通过综合培育后的“头雁”再次回到农村创业兴业,“头雁”产业发展倒逼政府政策出台。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头雁”整合流转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发展。四是培育形成一批“头雁”带动发展典型,“头雁”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带头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业态,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三项机制”添动能

据李忠宏介绍,榆阳区建立“专家平台+政策保障+资金扶持”育后服务机制,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形成群雁齐飞的发展新态势。

4a4b526c8cb4efce5d623fcce0ff10b

一是搭建专家平台。成立5个驻企“头雁”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一批专家人才为“头雁”提供决策咨询、市场研判等服务,破解“头雁”发展瓶颈难题。“头雁”发展联盟组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食品精深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强化联盟内部资源共享,推进“头雁”之间互联互促,进一步增强“头雁”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制定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出台“头雁”激励奖励、资金保障、产业扶持、金融服务、创业扶持等一揽子综合扶持政策。制定出台“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扶持政策,将“头雁”产业项目优先纳入扶持。开展“头雁”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5年内计划评审初级职称50名,支持“头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缴存住房公积金,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先推荐“头雁”作为“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和村级后备力量人选。

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聚焦“头雁”融资难问题,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优势,榆阳区“三农”领域年投入资金15亿元以上,支持“头雁”申报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更新技术设备、创建品牌、技术推广等。开展“头雁”综合考评,对带动能力评定为一类、二类、三类的“头雁”,区财政每年分别给予1.2万元、0.7万元、0.5万元奖补,同时享受最高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创业担保免息贷款。区财政向农商行注资1000万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信贷1亿元,畅通“头雁”贷款融资渠道,鼓励“头雁”申请小额信贷、惠农e贷用于生产经营发展。

“我有幸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了‘头雁’培育。榆阳区委、区政府连续七年出台‘三农’一号文件,跟进基础设施、产业项目、金融保险等优惠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政策保障。今后要用好‘三项机制’,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加速奔跑!”榆林市榆阳区左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左建平告诉记者,“在专家平台、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多方助力下,榆阳区红石桥乡西左界村已经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芝麻香瓜,卖出了每斤30元高价。榆阳葡萄,还获得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4a8c9474ed12ad2b63bddf8350cd5eb

身着定制的服装,发丝轻挽的榆林市占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谢园园告诉记者,能够成为亮相农高会的“头雁”,自己感到很欣慰和自豪。她认为,“有‘三项机制’保驾护航,今后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我们是‘三项机制’的直接受益者,党和政府为我们鼓大劲啦,大恩不言谢!我们都是真心爱农业,真心想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旁边的榆林市榆阳区永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永强马上接过了话茬,还指了指展板。

展板上,“头雁领航,产业兴旺”的标语引人注目。

微信图片_20230926120159

“三个经济”谋发展

“‘头雁’专题展的展位很特别,十分吸引人!”山东一家草莓企业负责人见到熟稔的记者,忍不住连连称赞,还饶有兴趣问起了“三个经济”的来龙去脉。

榆阳区是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首批推广的先进典型之一,其大力推动“集体经济+伙场经济+数字经济”发展,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找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新路径。

榆阳首批“头雁”学员、榆林市可尚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申雅君,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先行者。她告诉记者,通过政企合作,创新组建陕西榆商农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榆阳惠农公社数字平台,创建“亲情十九里”农产品品牌,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榆阳区19个乡镇和2个涉农街道的农副产品进行筛选、培育,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整合资源对外统一推广和销售,用信息化手段带领“头雁”和小农户走向市场。

a956675262f57e6c458b36171d3d03a

经过前两期培训,97名已经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奋楫前行,涌现出了“思想者”“许侠客”“葡萄哥”“领头杨”等一大批声名鹊起的“头雁之星”,带动15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50多户初加工企业和3000多名农户共同发展。

“坚持人才为先、坚持产业为重、坚持产改为基、坚持共富为本,这四个坚持,是我们的‘头雁经验启示录’!我们继续把这个工作再往下做,再往实了做,带动更多的农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李忠宏表示,此次组织“头雁”专题展集中亮相农高会,既打响榆阳“头雁”名号,也彰显了榆阳区“头雁”培育成果。

在人气很旺的榆阳区“头雁”专题展区,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听取了致富带头人和龙头企业促农增收等情况汇报,实地察看各展区产品布置情况,详细询问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情况。

“头雁”领航,产业兴旺。张晓光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支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能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群雁”齐飞,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人才保障。

广袤田野上,乡村振兴正积聚磅礴力量。“头雁”,正以担当的勇气和智慧,划破长空,领航翱翔。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王婕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