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乡村博物馆 让文化浸润田野

2023-10-20 10:44:53   

博物馆可以来到乡村,乡村也有适合艺术生长的土壤。

10月11日,记者来到西安市鄠邑区余下镇西屯村。这里有一处由废旧厂房、民房改造而成的丝路国际雕塑艺术园。这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园区,已经成为群众了解雕塑艺术及关中地区匾额文化的承载地。园区内的二层小楼包括两个部分,一楼是丝路国际雕塑艺术馆,二楼则是匾额艺术博物馆。

目前,丝路国际雕塑艺术馆内陈列着200余件国内外雕塑作品,位于西安玉祥门盘道的“张骞出使西域”雕塑微缩版、位于大庆路的丝路群雕微缩版也在馆中收藏。

匾额艺术博物馆共收藏匾额相关物件400余件,馆内藏品分为额篇、堂号篇、科考篇、名望篇等部分,时间跨度百余年。匾额艺术博物馆中的藏品绝大部分来自关中地区,是市民游客了解关中“家文化”的一扇窗口。

村民成为博物馆的常客

雕塑艺术并非脱离生活。在丝路国际雕塑艺术园所在的余下镇,当地村民经常前来参观。艺术正打破文化壁垒来到村民身边。

“这里经过10年的规划和改造,于2022年对外免费开放。”丝路国际雕塑艺术园负责人张金平表示,展馆免费开放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艺术园区的落成,让周边村民感到惊喜。“大家从没想过,博物馆可以离自己这么近。现在,我经常来这里参观,了解匾额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鄠邑区渭丰街道定六村村民李景宁说,“我们能在这里汲取传统文化养分,还可以在园区内的火车车厢里喝茶、聊天。”

谈起这列火车,张金平介绍:“这列蒸汽火车,曾带着余下镇的村民走出大山看世界。如今,它陈列在此,承载了大家的集体回忆,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未来,张金平希望能把这列火车改造成餐厅,方便前来参观的人们在此饮食、休息。

在张金平看来,乡野之间的艺术文化更加有生命力。“和土地、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做到随时随地让人来看,才能打破艺术欣赏本不该存在的门槛,才会完成真正的艺术体验闭环。”

艺术研学正当时

“在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相结合,将专业实训、文化熏陶相融合,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张金平看来,乡村博物馆更接地气,更富有人文情怀,能和老百姓的生活发生紧密联系,让乡亲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博物馆展品数量众多,讲解员也能讲述好牌匾背后的故事。整个解说过程非常生动,收获远超预期。”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致力于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士杨慧光说,博物馆能够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研学能够成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窗口。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行走的课堂”的作用,张金平不断接受来自省内外大学及各中小学的师生来此参观学习的申请。除此之外,还有外国友人来到园区,在了解雕塑艺术和匾额文化的同时,体验剪纸等非遗文化。

“来到博物馆后,我的视野更开阔了,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未来,希望我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西安美术学院学生汪浩然告诉记者。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