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6 15:26:39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今年以来,千阳县水利部门紧紧围绕千阳县委“一城三区四基地”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动员全局上下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狠抓工程建设质效、要素保障水平和机关作风能力三个提升,以“硬措施”促进提升“软环境”,为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贡献水利力量。
(一)提升工程建设质效。为千阳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水源、守护安澜河湖、保护水美环境,是千阳县水利部门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的根本目标。一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立足千阳县重大战略部署和水安全保障需求,编制印发了《2023年水利工作要点》。同时,抢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机遇期,全速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和项目建设。投资6000万元的草碧河、冯坊河治理工程正在进行主体工程施工,投资3200万元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草碧、千河南岸项目区,其中千河南岸项目区已完工,草碧磨上项目区正在招标中。投资6.21亿元的冯坊河水库工程目前已通过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评审,计划11月开工建设。二是加强城乡供排水管理。城乡供排水关乎万家灯火,千阳县水利部门紧盯营商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全力以赴做好城乡供水、排水基础保障工作。大水务改革供水板块基本实现实体运行,投资3100万元的水沟集中供水提升改造工程主体工作已完成,投资5600万元的自来水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及信息化工程已完成70%,投资500万元的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已完工。三是筑牢水旱灾害防御屏障。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县13座小型水库及7条重点河道防御洪水方案,完成13座小型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汛限水位核定,压紧压实13座水库及重点河道的“防汛责任人”防汛责任,完成了应急演练和三处水毁修复工程。汛前对我各镇及13座小型水库开展防汛隐患排查整治,先后查摆6处防汛隐患并于5月底前全部整改完毕。四是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组织开展节水宣传系列活动40余场。持续强化河湖长制工作,完成32处河湖四乱问题整改销号,加快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水环境。持续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投资1.0亿元的千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和城关镇东西河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完工。
(二)提升要素保障水平。按照“对标先进、争创一流”目标要求,深化简政放权,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努力建设清廉高效的水务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水务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水务法治环境。一是优化政务服务渠道。进一步细化政务服务办事指南,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办事效率,全部实现“一次办好”。二是加强惠企政策宣讲解读。通过集中开展“送政策上门•助企业发展”“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水务系统优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促进供水、排水、节水服务深入一线,营造了良好的营商工作氛围。三是推行项目区域评估制。简化全县重点项目水土保持评估手续,变“单体评估”为“区域评估”,解决目前建设项目手续多、时间长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四是规范水利招投标监管。制定了《项目招标代理机构选取管理办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等6项制度,优化水利工程招投标手续,切实为市场主体和项目“减负担、减流程”,有力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五是搭建助企发展平台。推出营商环境监督机制,邀请7名不同服务领域企业代表担任营商环境监督员,为水利行业营商环境建言献策。开展“进千企访万店”大调研活动,现场了解企业和生产单位在审批领域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0余起。
(三)提升机关作风能力。局党组紧紧围绕千阳县委“一城三区四基地”工作思路,深入打造“激活水利未来”机关文化品牌,树立“实在实干实绩、知敬知畏知暖”“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导向旗帜,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争当服务企业的“实干家”。一是持续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以“激活水利未来”机关文化建设为主线,细化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考核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评先选优、奖惩激励、干部选任等直接挂钩,形成“赛马”机制,营造出你追我赶、能者上、优者奖的干事氛围,不断焕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活力。二是提升机关规范化水平。局党组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以打造有章可依、有线可守的模范机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的建设、日常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等多维度精准切入,修订完善了各类规章制度50余条,有效提升了水利机关规范化管理水平,为持续转变作风能力打好了制度基础。三是加强督考落实力度。始终坚持崇尚真抓实干的鲜明导向,将强化督考、狠抓落实作为提升干部作风能力的重要举措,综合利用每日局属单位领导动态制、每周重点工作事项调度制等机制,打出督导落实的一系列“组合拳”。四是狠抓政务热线问题解决。12345热线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市场主体反映渠道的“民生线”,始终坚持“事要解决、反应迅速、举一反三、形成闭环”的工作要求,办理各类来话、来信120余件,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企业关切的营商环境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全方位打通服务群众和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高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