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全球首个!为什么是景迈山

2023-10-30 15:39:17   

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近期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是一座充满生态智慧的山,林茶共生、人地共荣,共同营造出一方自然与文化相谐和的生活世界。茶、山、人共同谱写的传奇,有几多耐人寻味的故事?

茶香飘千年

景迈山位于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境内。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野生茶树,逐步形成了对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认识,其后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茶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布朗族姑娘叶香在给茶叶杀青 胡超 摄

5片规模宏大且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分布其中的9个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之间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遗产地的核心要素。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认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世居民族保护并合理利用山地和森林资源的典范,彰显古代先民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可持续利用自然的卓越生态智慧。

“这是世界上保存完整、面积较大、种植历史悠久的一片人工栽培型古茶林,其中集中连片面积达1.8万亩。”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周天红说,茶林中树龄50年以上的茶树有300多万株,其中树龄逾百年的茶树有100万多株。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间组合、与天然林相似的茶林生态系统、特殊的茶祖信仰以及世居民族文化,令这里的山地人居环境充盈别样风姿。

“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在景迈村的大平掌古茶林,高大乔木下,错落分布着多株2米多高的古茶树,茶林中还有一株系着红布条的茶神树,每年春茶季都会受到村民的祭拜。古茶林附近保留一段茶马古道遗迹,见证当地对外交往和茶叶贸易的悠悠岁月。

“相较于梯田式、农庄式台地茶园,景迈山古茶林虽然采取了更为传统的林下种植方式,却更能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陈耀华说,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是景迈山民宝贵的生态经验。

留得住乡愁

景迈山留得住乡愁。半月谈记者来到糯岗老寨,但见一座座干栏式木结构房屋依山而建,仍保存着傣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村落以寨心为中心,呈向心式布局发展,街巷皆可通向寨心,村外山坡上生长着古茶林。附近像糯岗老寨一样,分布在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落,共有居民近5000人,传统民居建筑531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317座。这些也是世界遗产核心要素之一。

山区群众制定乡规民约,将古茶林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来爱护、继承和发展。比如古茶林在早期开辟时,就在外围划定隔离带;不得随意砍伐古茶林中的高大树木,违反者要进行处罚。

走进景迈山的村寨,村民家茶亭里摆着茶具和茶叶,“免费品茶”的标牌十分醒目。随着主人倒出一杯琥珀色的普洱熟茶,茶香萦绕不绝。在景迈山,茶叶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商讨要事、化解矛盾,都离不开茶。当地有种特别的“茶柬”——凡结婚请客、盖新房等重要事项需帮手时,用芭蕉叶包上一小包茶叶和两支蜡烛,用竹篾捆扎,作为一份厚重的请柬,被邀之人定会接受这份厚谊,热情前往。

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传承人南康说,布朗族人家中的火塘跟茶结合,产生烤茶文化,很多事都是在喝茶中解决的,茶香飘了千年。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茶商慕名前来景迈山。当地居民销售茶叶、开客栈、搞旅游,收入丰厚。58岁的翁基老寨布朗族村民恩叭说,保护好村落、山林、茶园,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明天会更好

“大家要行动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茶文化……”芒景村文化活动室内,男女老少正在听年近八旬的布朗族老人苏国文讲课。他的课通过大喇叭实时“直播”,声音飘进云雾间的古茶林。苏国文曾是教育工作者,退休后回到景迈山致力于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苏国文(右)给村民介绍生态和文化保护知识 胡超 摄

当地群众创造出的富有魅力的茶文化,正是申遗的核心优势所在。2010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正式启动。10多年来,随着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更多认可。更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回乡投身遗产保护与活化事业。

21岁的布朗族女孩叶香受家乡茶文化的感召,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大学毕业后回到景迈山,在家里的布朗公主茶厂工作。她说,古茶园要保护好,文化更要代代相传。

生起火塘,架上盛满水的土罐……南康的“烤茶”手法独特。他现在带着20多个年轻人,传授烤茶、制酸茶、竹筒蜂蜜茶等技艺。

在景迈山,民宿、咖啡馆等茶业以外的新兴业态逐步发展起来。去年10月,傣族女孩仙金开始做直播,直播间常设在茶林、茶山或茶室,直播销量已达2万份,销售额80余万元。“要把生态好茶卖到各地,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景迈山。”她说。

申遗成功后,苏国文有了自己的3个梦想:把古茶林世世代代保护好;把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培养出更多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他坚信,景迈山这一方生境更精彩的岁月刚刚启幕。

来源:半月谈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