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子洲:农特产品“换新衣”助力乡村振兴

2023-11-01 13:18:29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眼下正是苹果收获的季节,走进子洲县裴家湾镇山山峁峁间,果香味扑鼻而来,郁郁葱葱的果树间,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在阳光的照射下俏立枝头,果农们正忙着将新鲜的苹果采摘、分拣、称重、装箱,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子洲,这块2042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每一寸土地都在创造着属于它的奇迹。今天,子洲的“能人”们正在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640 (1).jpg

小苹果变身“致富果”

海拔1166米的高山上,张家河村村支书张世金正指挥着果农们采摘苹果。从10月初开始采摘,1400多亩的果树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摘完。

640 (2).jpg

张家河村山地苹果喜获丰收

今年65岁的张世金之前一直在外地做生意,2014年听从大哥的建议将村上1480亩撂荒地推成梯田,种上了果树。“村民土地入股,占比70%。”2018年,张世金放弃了外地的生意,携妻儿回到家乡,在乡亲们的推举下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彼时山上1480亩果树正向阳而生。为了便于照料果树,张世金在山上盖起了几间平房,一有时间他就穿梭在果树间,为了学习先进的技术,他经常外出学习、参观。2021年,果树挂果了。成色好、脆甜可口、汁水饱满的苹果一经上市便成为当地群众礼送外地亲朋的不二之选。

“苹果是个娇气果啊,见花、见果、套袋、下袋……到最后装箱,一个精品果的成长需要人的手摸13回,哪个过程稍有不注意就不好了。比如现在摘果子,每个人剪指甲戴手套,要是不小心果子掉地上了,再好的果子都不能称为精品果了。”从知之甚少到苹果“土专家”,张世金的“苹果经”同1480亩果树一起成长。尽管今年果树挂果率是60%左右,但在张世金的精心料理下,他的精品果达到了一半。

“这种精品果一个就能卖10元,”指着库房里一个个个头相似、红彤彤的苹果,张世金谈起了他的生意经,“我们有一盒12个苹果的礼盒装,一盒卖100多元,从去年开始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今年我们预计能有300多万元的效益。果园还没有进入盛果期,到时候我们的效益会越来越好,我有信心带着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张世忠就是张世金口中日子越过越好的村民之一,“山上有我的8亩地,我还长期在果园打工,去年1亩地我分了120元红利,今年大概是130元到140元,打工一月能挣5000元,一年能收入六万多到七万,日子越过越红火。”张世忠说。

山地苹果俨然成了张家河村的“致富果”“金果果”。除了果树利润的20%用于村民分红外,果园常年提供就业岗位20个,在修剪枝、套袋、采摘等季节性用工时期,雇佣人数高达80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子洲县千亩以上果园就有16个、总面积达18.2万亩,子洲县的山地苹果疆域正逐年攀升,山地苹果已成为子洲县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其中更是有许多像张世金一样的“能人”“致富带头人”,正推动着子洲山地苹果不断品牌化、精品化,以高品质的产品占领市场份额。

从“煤老板”到“新农人网红”

在子洲,网红“新农人庞掌柜”——庞亚探几乎人人熟知。1980出生的他是陕西省首批乡村振兴“领头雁”、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

640 (3).jpg

新农人庞亚探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翻开庞亚探的短视频账号,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热闹的农村劳作场景以及田间地头的乐事。农事说得头头是道、农活干起来有模有样,这个操着一口“子洲普通话”的子洲汉子有着一副喜气的面孔,笑起来会给人莫名的信任感和亲切感。而很少有人知道,七年前,他还是一个不差钱的“煤老板”。

2016年,庞亚探返乡创业,7年间他投资400余万元,流转土地2000多亩,带领乡亲们种中药材、豌豆、荞麦、贝贝南瓜,子洲的黄土地成了他施展“新农人梦想”的舞台。

“为了生存,20年前我独自一个人离开家乡。20年后我又独自一个人回来了。”谈及初衷,庞亚探笑着说,“早知道我还要回来当农民,那会我就不出去了。不过,我要是不出去见见世面,现在也不敢在名字前加这个‘新农人’了。”

用庞亚探的话说,他是个爱学习的人,看到家乡的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他也想为家乡做一点贡献,基于此,他毅然决定放弃外地的生意,回到了家乡,一头扎进了黄土地,开始了“粗粮细做”事业。“除了外出学习考察、颁奖之类的重要活动,其余时间我的衣服就没有一件是不带土的,尽管累,但看着乡亲们的笑脸我很踏实。”庞亚探笑着说道。

在外人看来,庞亚探是个脑子灵活的人。2020年他开通了短视频账号,“那时候电商直播带货开始火,我就想着能不能拍一些有意思的短视频增加关注度,然后再开始直播带货,将我们的农特产品通过网络卖出去。”庞亚探开始绞尽脑汁想点子。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条短视频发出后他一整天抱着手机看点击量,“刚开始确实是被泼了几盆冷水,好在我是个心大的人,一次不行两次,坚持一定能成功。”在庞亚探的坚持下,第一条点击量超过10万的短视频出现了,随后是第二条、第三条……如今,庞亚探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五万人。有了粉丝规模后,庞亚探开始了直播带货。2022年一年,庞亚探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特产品价值300余万元。

如今,每天直播成了庞亚探的重要工作。“我们的农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比如我最近卖的这个贝贝南瓜,这个盒子上有二维码,只要购买者扫码,南瓜从种植到采摘这个过程都能看到,让大家能够买得放心、吃得放心。包装上还有我的线上线下店铺名称、二维码,方便大家二次购买。”庞亚探说。

在庞亚探设计的包装盒上,健康、有机是最为醒目的字眼。“只有做精品,我们的农特产品才会有市场。”庞亚探对市场的把控非常精准。

依托何家集镇眠虎湾村中国美丽乡村这一背景,庞亚探建起了窑洞研学院,已接近完工,“明年开春,研学院就能正式对外营业,届时,坡上是芍药花、坡下是油菜花,吃喝玩乐学一应俱全。”对于未来,庞亚探信心满满,他的陕西省田间学校也正在申报当中。

“书记主播”直播带货忙

“老铁们,来看看我们这正宗的陕北红葱,刚从地里刨出来,陕北的羊肉为啥香,就靠这把红葱……”10月23日,在子洲县三川口镇阳湾村的“湾上人家”合作社的直播间里,上岗一个多月的“书记主播”刘雄旗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省教育厅驻村工作队的干部李敏在门口“偷听”半天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书记主播”刘雄旗直播带货忙

“刚上岗那会,说话都不利索,直播间一有人他就更紧张,也不太会介绍产品,说的话外地的朋友也听不懂,现在挺好挺好。”李敏为刘雄旗的表现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阳湾村在省教育厅的帮扶下消费扶贫势头良好,为进一步畅通村上农特产品的销路,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严闯和队友们想到了电商直播平台,在打造了自有品牌“湾上人家”后,谁当主播让驻村工作队犯了难。严闯在考量一圈后瞧上了村里的副书记刘雄旗。

“刘书记是1979年生人,在村里算年轻人,而且我们这个直播肯定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肯定不能让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义务在这帮忙,刘书记不一样,他是村干部。”尽管刘雄旗试图拒绝,但在严闯的“软磨硬泡”下勉为其难地答应了。而李敏则成了他的“直播老师”。

9月11日,经过前期短暂的培训后,“湾上人家”直播间正式开通,每天中午、晚上直播两场,每场2个小时。天气好的时候直播间设在田间地头,天气差的时候直播间在室内。闲暇时间,李敏会配合刘雄旗拍摄短视频增加粉丝量。

“自从搞了这个直播,我媳妇再也不担心我出去喝酒了。根本就没有时间,我只要不按时开播,她电话马上就过来,问我是不是偷懒了。”谈及这个新事业刘雄旗感慨良多,“我原来确实有抵触,但后来说着说着,直播间有人了,有人下单了,我就特有成就感。”

刘雄旗还记得,村里的吴老汉抱着一袋红葱找他来卖的情景,“那天我给吴老汉卖了四斤红葱,卖了一百块,扣除运费和包装后,我把剩下的钱给了吴老汉,他都觉得我是在跟他开玩笑。那一刻觉得自己之前所做的都值得了。”

有了信心的刘雄旗,在直播期间打起十二分精神,介绍起产品来更加卖力,直播间的销售也日益增加。一个多月来,阳湾村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了17个省份。

销售小杂粮、红枣、粉条、馃馅、子洲山地苹果、土鸡、羊肉……“试水”的效果给了严闯信心,在带动阳湾村农特产品销售的同时,他将目光放在了子洲全县的农特产品上。合作社的库房里,一摞摞设计风格大气简洁的土特产包装盒蓄势待发,等待着早日走进千家万户。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符金壮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