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3 17:31:08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助力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是最美丽的人。苏陕协作教育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一群群“最美丽的人”走进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在丹凤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2022年8月12日,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信息技术系专业课教师吴文晶来到千里之遥的陕南山区商洛市丹凤县,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
助力成长 教育从“心”出发
一落脚,就遇上了新冠疫情静态管控。作为一所山区职中,丹凤职教中心施行的是“半封闭军事化管理”式学生寄宿制,学校有大量的留守及单亲家庭的孩子。在这段特殊时期,学校停课,帮扶团体队与学生在校内封闭了一整个月,朝夕相处中,看着特别朴实、友善的学生,抽烟、打架、上不良网站的现象竟时有发生,这引起了吴文晶的特别关注。经过调查,她发现这些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们,绝大多数人的父母迫于生计远走他乡,长期的亲子分离造成了这些孩子情感冷漠,缺乏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也给这些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隐患。丹职学生中有不少孩子心理问题十分严重:首先是与人交流困难,且对人生疏、胆怯;其次是孤独、挫折、自卑、焦虑等问题较为普遍;第三是课堂专注度低,思维极容易涣散;第四是抽烟、打架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已然成瘾。
帮扶教师吴文晶是持证“心理健康指导教师”,一直兼职于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雨花分站”,多年来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询等专业性心理援助服务。在丹凤职教中心,她利用自己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找出了问题症结并“对症下药”。
在帮扶的这一年里,吴老师利用一切机会走近学生,与他们建立了形形色色的“丹友群”,她称之为“吾学友·工业机器人PLC群”、“吾球友·乒乓球健身群”、“吾聊友·普通话学习群”、“吾书友·东坡研究群”,在与“友人”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变换着不同的角色,亦师亦友,为他们搭建了轻松的心理支持环境。
说普通话的快乐“103”
吴文晶在自己的宿舍西单元103创办了一个民间团体“心语心苑”工作室,学生们很喜欢这儿,私下里称之为“宝库”,因为这里既可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还能够帮助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工作室很有吸引力,每周接待量可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敢说。丹凤职教有90%的学生来自山村,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不开阔,上课发言有着极大的障碍,许多班级90%的孩子起立后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让人着急。吴老师在与他们交往中还发现,丹凤职教的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上均使用丹凤方言交流,从小没有说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普通话不标准对个人升学、就业这些人生发展的问题会造成很大影响,更会成为横亘在丹凤职教学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
“103”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走进“103”就得说普通话,因为吴老师“听不懂”丹凤方言,这让学生觉得很好奇。在“103”使用普通话聊天的每一天,师生距离悄然近了,还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收获了意外的教学效果,“103”让学生在好奇之余,聊着天就掌握了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还让他们感觉到通过“103”获得了一把运用普通话进行有效交际的钥匙。
学生们在“103”运用普通话的过程,发生了许多可见的变化:敢于表达了,从不想说、不敢说,逐步提升到“说”犹未尽,极大地提升了他们自如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信心和能力。
2022级计算机班陈兰岚同学感悟很深,她在给吴老师的小纸条上写着:人生在于尝试和自我挑战,我现在已经敢于用普通话表达自我观点,更树立了我对学习的自信心,老师,我喜欢你。
“103”还常备着小药箱,一旦有学生出现皮肤问题、咳嗽症状、运动场上的磕碰,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去“103”寻求帮助。一管金霉素眼膏,一个创口贴,一盒三九感冒灵,一句温暖的问候,就是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一股股暖流,可以随时获得各种帮助。学生觉得那儿就是学校里的“家”,不仅能解决问题,还总是有各种好吃的,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情,暖暖的。孩子们在这儿说话、聊天没有心理负担,“心语心苑103”的普通话环境“解决孩子的嘴巴,让他敢说”也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小小QQ承载浓浓的“爱”
丹凤职教的学生没有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更没有去计算机实训室上课的概念。上了几周课以后,吴文晶发现班上积极的永远是那么几位学生,其余的大部分学生上课只是端坐着听课,没有捣乱,她便也没有过多的在意。事情的转变发生在一个课间,吴老师在办公室备课,2022级计算机三班的何丹健在她办公室门口探头探脑,不敢进门,吴老师赶紧把她请进办公室,邀请她一起品尝小点心,小姑娘才怯生生地说有个难题想请教“电脑输入法的中英文怎么切换”,吴老师听后便是一怔,小姑娘还说他们试了按shift键切换,但是不管用。她听了问题,认为这个方法没错,怎么会切换不过来,就抱着疑问跟随何丹健一起来到教室,按了几下shift键,确实不管用,又定睛一看,原来是输入法被锁定了,鼠标点一下,就恢复了正常。旁边的几个同学仿佛老师做了多大的事情,小心地小声欢呼了起来。随后吴老师通过课代表樊嘉威了解到,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困惑了同学们整整一天。
事后吴文晶想,如此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让一群孩子一整天闷闷不乐,而这又是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真是让她很感怀。她把自己的QQ邮箱告诉了学生,告诉他们可以通过邮件的形式进行沟通,可以提问,也可以把自己感到高兴的人和事以图文的形式分享给老师。尽管通讯方式比较复古,但学生们很积极,最多的一次周末她收到了50多封邮件,并且很耐心地一一地给他们回复,吴老师很是感慨,小小的QQ让她和孩子们都很快乐,一下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为了增强同生们参与计算机专业课学习的主动性,从第三周开始,双休固定一个时间段,吴老师会通过QQ群师生共同讨论、设计《任务清单》,课堂上再通过极域电子教室让学生对照《任务清单》自己演示,由其他学生纠错,通过这一改变,她欣喜地发现班上的积极分子变的多了起来,原来上课只听不参与的同学,也被她“强迫”当起了小助教,尽管一次两次比较生疏,但熟能生巧,经过几次的体验,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养成了团队合作意识。
不曾想,小小的QQ让吴老师收获了许多意外:办公桌上学生作业纸包着的瓜子花生、花花绿绿的棒棒糖,还有皱巴巴的真情小纸条,从此,她的办公室不再静悄悄了,总会有学生探出小脑袋张望,胆子大点的孩子会直接进去和她聊学习、聊生活。走在校园里,总会有学生远远的跑来打招呼,还会被邀请去家里吃“糊涂面”、“糁子面”。
聚力教学 东西交流送“真经”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随着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推进,吴文晶与铜川来的帮扶老师张小雪、丹凤职教中心老师陈会霞、吴暇、周永琪、陈茹雨组成了骨干教师互助组,以理念更新为总揽,建立起了“听-评-研”集体备课制度,对教学设计、听课方式、评课要求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保证了互助组“传、帮、带”的有效落实。吴老师从“三教改革”入手,尤其以“任务驱动”、“场景式”教学法成功地帮助丹凤职教的三位专业课教师改变计算机课只上理论课的旧习惯。在有计划地“推门听课”过程中,促进了组内教师之间优势互补,教学相长。
吴文晶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办公自动化模块教学的优势,制作、设计了两期校刊《丹职博苑》、九期《教育组团式帮扶摘报》。制作宣传报刊工作,在吴文晶和新教师陈茹雨之间架起了一座亦师亦友的桥梁,吴老师利用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和设计理念,悉心指导,带着小陈老师一起制作,一起设计。在小陈去往南京跟岗学习期间,为她设计南京博物院参观导图,还为她推荐各类艺术设计展览,小陈老师谦虚好学,吴老师作为“师父”认为自己很幸运,很幸福,她希望徒弟小陈能善于把握每一次机会,勤学习、善思考,快速成长。如今小陈老师已经能够利用两个软件独立设计、制作校刊《丹职博苑》。
来到丹凤县已经十四个月,吴文晶各方面已然是个丹凤人,很充实,很快乐。生活中开口就是“咱们丹凤人”,原来白皙的脸颊晒出了“丹凤红”,饮食上一日三顿的“千年陕面”也能接受,甚至“牛筋面”都能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在丹凤职教中心帮扶的时光,让她真切感受到当地师生的纯朴、友善,坚定了她成为秦岭深处“乡村教师”而付出努力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