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7 11:05:40 牛博成
为广泛深入推广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着力推进设施菜地土壤改良,全力保障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市农技中心发布《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及防控》技术指南。内容如下:
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棚室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作物生长营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其具有可生产期长、作物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但设施栽培过程中极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其已成为目前设施栽培的头号土壤障碍因子。
一、什么是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土壤盐分向表层土壤集聚的现象。土壤盐分不同于我们日常食用的“盐”(NaCl),其主要离子成分包括:K+、Na+、Ca2+、Mg2+和HCO3-、Cl-、SO42-、NO3-。
二、如何判断次生盐渍化?
当含盐量大于1g/kg,即可认为设施土壤已经发生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程度较轻时,土壤颜色呈现绿色乃至墨绿色(绿藻);次生盐渍化程度较重时,土壤颜色呈现白色或者红色。由于土壤的空间变异性,一些设施土壤常呈现“三色土”。
三、次生盐渍化有哪些危害?
次生盐渍化发生后,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植物根系吸水发生困难,造成植物生理性干旱,过于严重时作物就会脱水死亡。同时,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生长发育不良,影响养分离子的吸收,破坏作物的养分平衡,造成作物缺素,降低作物的抗病性。
四、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包括哪些?
1.环境封闭。棚室内强烈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促使下层土壤水中溶解的盐分到达表层土壤,而由于缺乏自然雨水淋洗,造成棚室表层土壤中的盐分“有来无回”。
2.过量施肥。过量施肥后,由于氮、磷等养分远超蔬菜本身吸肥量,一些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及其副成分便大量残留于土壤中,成为土壤盐分离子的主要来源。
3.不合理灌溉。灌溉水全盐量超标直接增加了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而大水漫灌等方式会抬升地下水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盐分的表聚。
4.长期连作重茬。由于作物对养分离子的选择性吸收,长期连作重茬种植会导致土壤养分平衡失调,某些离子严重富集并累积到危害程度,次生盐渍化程度不断加重。
五、如何防治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
1.平衡施肥。生长前期以氮肥、磷肥为主,采果旺期以钾肥为主。整个生长过程控制氮肥施用,强调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搭配,并适时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肥料推荐选用市面上流行的蔬菜专用系列“套餐肥”,分阶段按时需合理施用。
2.揭膜淋雨洗盐。揭膜淋雨洗盐一般在夏季6~8月的休闲期进行。期间揭开棚膜、翻耕后,利用自然降雨淋洗土壤。淋洗时间不宜太长,可视土壤次生盐渍化程度而定,以淋洗雨量50毫米~70毫米且不影响生产为前提。淋雨时注意做好排水,确保盐分顺畅外排。
3.防蒸覆盖。作物生育期可全地面覆盖薄膜,也可采用无纺布、秸秆等其它材料进行覆盖。
4.轮作倒茬。可选择深根性作物(瓜果类)与浅根性(绿叶菜)作物进行轮作,蔬菜与粮食作物(玉米)进行轮作。
5.施用土壤调理剂。根据土壤次生盐渍化类型,可选择在棚室土壤中伴施沸石、脱硫石膏、农用酵素、腐殖酸等土壤调理剂。
6.机械深翻耕。利用换茬空隙进行机械翻耕,深度25 厘米~30 厘米,宜每3年进行一次。
7.植物吸盐。可在夏季休闲期填闲种植玉米、苏丹草、高粱等禾本科植物,其快速生长过程中可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盐分(养分)离子,从而达到控盐目的。具体管理要点:整个生长期间只浇水,不施肥料,种植45 天以上,后将秸秆进行离田处理。
8.客土置换。可视情况对棚室0 厘米~20 厘米的表层土壤进行排土作业,后置换上大田表层土。此法工作量较大,且费用支出较大,在发生因土壤次生盐渍化而无法种植或种植效果极差时才考虑采用此法。
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可将上述措施联合使用,以更好防控设施栽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出品;技术支持:孙喜军、吕爽、蔡苗、赵少婷、李荃、孟菁、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