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华阴现代农业发展首位产业甜柿子 “甜柿子就是我们的致富果!”

2023-11-13 14:10:08   

(闫佳琳 全媒体记者 陈小文)“来来来,尝尝咱们的柿子!”刚下车,今年60多岁的苏翠惠就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手上端着一盘红红的柿子。

苏翠惠是陕西省华阴市华西镇北洛村九组人,他老公冯根选是该镇阳丰甜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甜柿子已成为咱镇上的致富果!这几天柿子熟了,大家都忙着采摘呢。一会儿老冯回来了,带你们到地里仔细瞧瞧!”带我们一同前来的华西镇同志说。

20231113141257867-88-16346.png

图片说明:华阴市华西镇群众采摘甜柿子

寒露刚过,秋收刚完,秋雨过后的乡村田地满是丰收香甜味。

合作社外,只见大片甜柿园里,一簇簇柿子如灯笼般沉甸甸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今年柿子长的好,今15万斤等着3辆山东大货车在地头带走。”见到冯根选时,他刚从地里回来,一身泥土,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附近这片就是合作社柿子园3000亩。那片是4亩苗木繁育基地,品种杂交试验田。”知道我们来意,老冯介绍起甜柿子来滔滔不绝。

“这么大的产量,销路咋办?还有繁育基地和品种杂交?”有太多的疑问盘旋在我们脑海。

“不愁卖!咱是订单式生产,部分都卖到香港、俄罗斯了。”冯根选嘿嘿笑了几声。此时,老冯老婆送来水,打断了我们的话,“我们老冯,精神大着呢。”

这句话,让老冯看起来有些羞涩,也给我们讲述了甜柿子种植历史。

作为国内外农业合作交流平台,1990年杨凌农高会,多年栽植果树老冯怎么会错过。在那次会上,来自日本的阳丰、太秋甜柿子吸引了他。“华阴也有柿子,柿子也甜,需要脱涩成熟后才能食用。但它们从树上摘下来可以吃,尤其是日本太秋,有苹果爽脆,梨水分以及哈密瓜香甜三种口味,且有降血糖功效,简直太神奇了。”后了解到陕西宝鸡已有种植,产量不错,只是当地群众不重视卖不上价。一亩园十亩田,老冯明白这个理,他清楚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要寻找的理想果树。

那次农高会,国家试种资源部杨勇也在场。老冯虚心请教,发展思路初步形成。

然而对于外来果,要在本地要做大做强,没有实实在在的效益很难被认可。2010,老冯亲自种植了10亩,种植过程中,他不仅发现华阴不论是气候还是土壤十分适宜,而且在管护技术上有了新突破。以往果树修剪,提倡向下拉枝,保证枝繁叶茂果子多,而他发现,保留3大主枝,一果定枝,不仅省工,品相更好。这一技术突破,得到了杨勇的认可,老冯也多次被邀请在柿子产业联谊会、研讨会上进行经验分享。

20231113141316389-54-8a985.png

图片说明:精心管护下的日本甜柿子果大味鲜

而在随后第5届全国柿生产和科研进展研讨会,老冯以自己种植甜柿子果大味美争取到了10多个客商。这一次,发展壮大的时机成熟了。

“霜降过后,10月下旬种下去,来年就可挂果,三四年后就有收获,苗木都是免费的,销路根本不用愁。”2011年,老冯和村上多方努力,向市上申请到计生示范户农业带动项目后,跑前跑后给21户计生示范户做起思想工作,那一年,110亩,1千多苗木全部种下。

4年后,果子长成,110亩甜柿子亩产3000斤。成功从来没有一蹴而就,而承诺10多个客商100万斤供货量相差甚远。市场走的远,靠的是诚信。那一年丰收季,老冯天天自己开着车,山西、宝鸡等地一天700多公里的来回跑。“天天回家,骨头都散架了,但不敢歇。”一个月,2元市场价完成100万订单,远高于宝鸡0.9元价格。

哪还用再做宣传,市场越做越大。10年时间,在该镇扶持下,60%农户都种上甜柿子,面积已达上万亩。而老冯2010年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及村领导,带着村民在种苗、肥药、管理、销售问题不断发力,‘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每年丰收季该镇种植户,不仅每亩收入五千元到一万元多元,还带动周围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20231113141328918-63-ec18b.png

图片说明:俯瞰华西镇甜柿子园

“请的都是本地人,到了收柿子时,天不亮,他们就都来了,仅我合作社,一个月采摘季,300多人,每人增收3000多元。”老冯笑着说:“小小柿子,富了农民口袋,种出一个大产业,还出了许多土专家。”

20231113141518974-84-621f3.png

图片说明:华西镇务工群众就采摘回来的甜柿子进行分拣装箱

“甜微华山之阳”商标、绿色品牌认证,甜柿子出名了。该市历任领导,每到农高会、推介会全力对外推介,甜柿子荣获历届“全国柿生产和科研进展研讨会”十大优质产品,成为了该市现代农业发展首位产业。后从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市甜柿面积发展1.4万亩,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预计2.2万吨,产值预计达到11000万元,辐射带动华西镇,罗敷镇,岳庙办20余个村产业发展,成为该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带你看看更好看的。”老冯一边说,一边引着我们往苗木繁育基地走去。“1年繁育苗木2万株,远销重庆、山东、云南、安徽等地,每年吸纳周边人务工干活,已经10年了。”“你在看脚下,这些都是不同品种杂交出的新品种。”在高大甜柿子比衬下,它们显得弱不禁风,老冯说,一个新品种从培育成功到长成到挂果,最起码需要13年,不管多久,他都有耐心。

20231113141609982-96-b41ca.png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陈小文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