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7 15:32:38
“高新之光”科技人才项目全面征集,成功获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帮办代办精准发力促进项目审批高效便捷……自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榆林高新区乘着利好政策、优质资源的东风,紧贴全省发展脉搏,抢抓发展机遇,在稳经济、促发展、保安全、应变局、化危机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明显变化和阶段性成绩,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篇章。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产业发展稳步推进
10月10日,榆林高新区举行2023年第四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此次集中开工项目12个,总投资3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亿元,涵盖先进制造、能源化工、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改善、商业住宅等六大领域,将为高新区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实现优势产业聚集成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加快榆林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蒸蒸日上的能化企业
近年来,榆林高新区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相继建成延长榆煤化85万吨甲醇、35万吨醋酸等市级重大项目,形成产值400亿元高端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引进落地艾科莱特烯烃抗氧剂催化剂等项目,高端烯烃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
围绕风电、光伏、氢能、油气钻采、铝镁合金轻量化等领域,榆林高新区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引进落地远景智能风机等项目,远期将形成风电、氢能、光伏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联合中科院启动建设国内首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引进6个中试示范项目,科研-中试-示范-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本成型;引进航天宏图无人机生产研发基地等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榆林高新区各类要素保障日益夯实。目前,已建成工业道路53.8公里、公共管廊2.53公里,运输路网日趋完善;建成榆横供水厂及配套供水管网、煤矿疏干水和再生水输配设施,产业发展用水充足供应;建成2座330千伏变电站和4座110千伏变电站,增量配电网实质性供电;建成工业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渣处理厂,环保要求严格落实;启动建设综合能源互联岛、有机污水处理厂、公共管廊二期等重点项目,园区供热、燃气、通信、消防等配套体系不断完善。
科技创新引领增强
近日,陕西省科技厅陆续公布了2023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榆林光谷数字经济创新基地入驻企业成功认定。此次成功认定的5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是榆林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对创新基地产业服务与创新能力的肯定,是榆林高新区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生动体现。
围绕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中心,榆林高新区打造了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基地等一大批孵化载体,构建起了全链条孵化体系,获批“国家火炬榆林高新区煤化工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字号招牌,累计引进培育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4个、国家级孵化平台2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省级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1个、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创新平台实力逐渐雄厚。
开展入园惠企培训
为了进一步壮大创新人才规模,榆林高新区主动承担市级秦创原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创建,聘请4位院士为科技创新顾问和榆林“院士之家”科学家,引进国内知名第三方为园区发展智库,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263个,受到科技部来信表扬。累计引育省级人才15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6支,博士40人,硕士926人,本科16164人,科技经纪人、新双创队伍450余人。
榆林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出台《榆林高新区融入秦创原平台助力高质量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全面建立推行企业创新积分与涉企金融政策联动机制。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区内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490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瞪羚企业3家,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3.3亿元。
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初冬时节,榆溪河生态长廊的景色美不胜收,一群小画家来到这里,铺开画纸,画出自己眼中美好的城市景色。近年来,榆林高新区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擦亮教育金字招牌,大力增强服务水平,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优质教育
该区牢固树立教育优先鲜明导向,发展规划、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当前,全区拥有大中小幼学校42所,在校学生3.5万多名、教师1500多名,教育规模全市领先;在全市率先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教师引培,每年大力签约引进优秀师范院校毕业生,现有在编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区属各学校学生全年累计获得中省市各级学科、才艺、创新等多个领域奖项1157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同时,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实施环卫、市政、绿化等一系列提升改造工程,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榆溪河生态长廊、城内空闲地等绿化面积126.47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44.3%;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园区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土壤环境安全可控,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4天;区内集聚榆林市第一医院、高新医院等医疗机构,榆林大剧院、榆林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场馆,万达广场、高科时代广场等商业综合体,职业技术学院拳击馆、高新中学游泳馆等现代化体育场馆,满足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在全市首推网格化社区警务新模式,组建高新义警,扎实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改,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顺利创建中国宜居城市,被授予“中国沙漠绿洲城市宜居典范”。
提供帮办代办服务
此外,积极与其他高新区和县市区建立协调机制,“跨区通办”“同城同办”业务不断拓展;推出第一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15项,第二批正在积极梳理、适时推出;“网上办、指尖办、掌上办、远程办”模式在全区顺利推进;全程帮办代办、营商环境观察员等制度备受好评。2022年,高新政务服务中心全年办件量超38万件以上,网办占比达70%,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88%,群众满意度高达99.95%,高新区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居全市前列。
“榆林高新区将坚决贯彻落实‘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重要要求,打造招商引资最佳洼地,增强发展活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竞争能力,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扩大开放水平。”榆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