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甘肃陇南武都:坪垭藏族乡整乡易地搬迁民族团结发展纪实

2023-11-28 12:55:02   

入秋的傍晚,夕阳洒在具有浓郁藏式风情红白交错的新房上,“绿巨人”动车组从村后呼啸而过,一辆辆汽车行驶在兰海高速上穿村而行,各民族群众三三两两,一边吹着白龙江的微风,一边话着家常,有的还席地而坐,手上分毫不落地织着锦带。远处干净整洁的广场上,夜市小摊和篝火晚会已经开始张罗了,一座座整齐又极具藏族特色的院落镶嵌在大山间,各家屋顶上的五彩经幡随着微风飘荡作响……这就是从大山深处搬出来的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新村,1236户村民住进了盼望已久的新家。

20231128125604278-22-12e1d.jpg

全乡搬迁挪穷窝 保障搬迁群众“安居”

“以前我们住山上,还是土坯房,遇到下雨、下雪天,全家最发愁,路不好走,生活也不方便。”杨中华指着亮堂堂的新家,激动地说:“你看现在,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水、电都通到家,生活各方面都非常方便,我们很高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啊!”

作为“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的整乡整体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因搬迁规模大,工作任务重,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扶贫被列为甘肃省“十三五”时期重大项目,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以前的坪垭藏族乡坐落在高山林缘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分散居住在9个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坪垭藏族乡抢抓机遇,启动实施了整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2018年10月完成项目建设,1236户5731人从高山林缘区搬迁至川坝河谷区,2019年实现整乡脱贫,坪垭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坪垭藏族乡也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美丽安置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村。

“搬下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住房安全、交通便利、生活有保障了,再也不用过人背马驮的生活了。”在140平方米的三层新居里,搬迁户赵干干回忆往昔感慨不已。

搬出穷窝窝,敲开幸福门。如今,坪垭群众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走的是平坦干净的水泥路,学校、卫生院就在家门口,一家一家走,一处一处看,村民们的笑容里承载的尽是搬迁的喜悦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20231128125604272-98-4401d.jpg

发展产业拔穷根 助推搬迁群众“乐业”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为此,坪垭藏族乡在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产业帮扶、劳动力就业等方面想了不少“金点子”,结合实际探索推行“1+5”发展模式,通过劳务输转、公益性岗位、产业园区、乡村工厂等四个途径,每户至少解决一个就业人口,帮助群众就业增收。

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建社区、社区办企业、民族共经营”的发展基调,全乡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通过充分利用产业发展资金,选准发展项目,建立合作社带贫机制,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吸纳贫困户453户2203人,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的目标。

“前几年我们出门打工挣的都是小工钱,与其他民族群众也不过多接触,这几年通过党的宣传引导,我们的观念转变了,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劳动培训,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出去干的都是技术活,不是钢筋工就是架子工,一天就能挣三四百。”提起现在外出务工,坪垭藏族乡旧墩村村民曲万福满脸笑容。

据了解,为了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坪垭藏族乡持续加大对务工人员的观念引导及技能培训,全乡有劳动力3228人,累计培训2162人,通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人员中60%成为架子工,日工资在350-450元左右,全乡全年劳务收入达3914万元。如今,“坪垭架子工”品牌,已成为坪垭务工群众的“新名片”。

“以前在山上的时候,因为要种地,加之怕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只有部分家里能有一个人出去打零工,挣得钱也比较少。现在经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政府劳务输出培训,现在村里年轻人去新疆那边打工,领的都是高工资,回来之后,有的买车,有的装修房子,家家户户日子都越过越好了。”杨中华笑着说道。

坪垭乡还深入践行“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理念,建成1.4万亩花椒基地、千亩“双椒”示范园、280亩无刺花椒示范园、1000亩核桃示范园,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攒足后劲。

20231128125604304-12-ef1b9.jpg

抢抓机遇换新业 书写藏乡发展“文章”

为了统筹做好易地搬迁扶贫“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能与各民族群众交融,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围绕“藏乡江南 醉美坪垭,经幡飘动 莲花盛开”这一主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搬迁安置区与朝阳洞4A级景区整体进行规划,并围绕打造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村的目标,重点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荞麦、青稞酒、织锦、藏戏等特色产业,树立特色品牌。鼓励引导搬迁农户把民房统一打造成特色鲜明的藏式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为游客提供就餐住宿服务。努力把坪垭打造成集自然风光、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藏乡旅游网红打卡“新标地”。

赵平是坪垭藏族乡一家藏式农家乐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当地艺术团的团长。他创办了坪垭第一家藏家乐,不断挖掘藏乡饮食文化特色,独具藏式风格的装修,配置特色的坪垭藏餐,让游客体验到“舌尖上的坪垭”。同时,他所成立的艺术团通过表演乡歌、推广锅庄舞,更是宣传了藏族文化,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增收。

“我们坪垭乡藏族文化底蕴非常浓厚。2018年10月整乡搬迁以后,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有了开办藏家乐的想法。后面我去了甘南等藏区,进行学习观摩,发现这种民族特色的旅游比较有前景。回来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就办起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一体系的藏家乐,不仅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也更好的宣传了汉藏传统文化的融合。”赵平说道。

20231128125604320-23-ef00c.jpg

民族交融齐发展 共建共享创建“成果”

以前的坪垭乡群众因为居住地远离其他村社,与外界接触很少,相互的不交流导致他们与相邻村社积怨颇深,从不来往。现在,他们搬迁到交通便利的新址,加之各级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持续开展,现在的坪垭群众与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更加丰富,合作发展多个产业,共同增收致富,共建共享创建成果。

坪垭藏族乡按照“山上有生计、山下好生活”的发展思路,以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为宗旨,大力发展“3+6”山地特色产业,积极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坪垭藏乡花椒、油橄榄、特色小杂粮、肉兔养殖等“四大支柱”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坪垭藏族乡党委抢抓东西协作扶贫机遇,采取“三变”方式,引进企业,辐射带动周边200多户各民族群众居家就业。

之后,由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引进青岛康大集团,建设年出栏50万只的康大肉兔养殖场,同时以肉兔养殖场为基础再建室内门加工、食用油加工等6家扶贫车间,可带动周边乡镇1000多人就业。      

20231128125604341-30-cfc17.jpg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深山到平川、从贫困到致富、从孤立到融合,生产生活环境和民族观念的改变,易地搬迁、民族融合发展让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老农户”,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光景”。

如今的坪垭藏族乡,群众们搬出深山,住进新家,与各民族一起过上新生活,他们趁着好政策的东风,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奋斗出幸福未来。易地搬迁搬出希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实现梦想,更让幸福生活扎住了根。(王治)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任军辉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