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1 15:02:01
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绘……初冬时节,漫步在美丽宜居示范村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文明乡风扑面而来。王宁山的文明乡村画卷正是佳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之一。
近年来,佳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建成全国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32个、县级文明村镇224个,实现县域文明乡镇100%全覆盖。全县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美丽幸福新佳县初见成效。
强化政治引领——文明实践“筑根基”“这段时间经常听广播播放党的最新政策,我们这些养殖户更有信心把日子过好!”佳州街道办玉庄村村民崔巧爱说。“喇叭里每天都播放几遍《东方红》《神泉来了九支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老年人特别喜欢听。”神泉村村民刘同如说。
(诗文朗诵会)近年来,佳县组建成立“东方红”理论宣讲团,通过“理论讲师团课堂讲、文艺小分队实地演、东方红大喇叭有声读、多媒体平台线上学”等方式,在各领域开展分层分众化宣传320余场次,让鲜活透彻的思想理论沁心入脑。其中,“东方红”文明实践大喇叭是佳县应急广播乡村大喇叭,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实现“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该县还统筹资源凝聚合力,打造“2588”文明实践示范点,提出“三统四联五融入”工作法,统筹管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公共文化站等各类阵地资源,用好线上线下宣传平台,推动体制内外行业部门和社会公益组织协调联动,按照其功能特点,制定管理规范,策划开展好主题活动,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合力。
(非遗剪纸进校园)此外,该县深化特色品牌创建,通过问卷调查,针对性地培育非遗公益课堂等志愿服务项目,促使志愿工作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做到精准服务;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好人路、乡贤街等街区,建成“8+16+6+8”的文明实践团队,累计开展彰显本土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万余人次,唱响“厚德葭州·好人之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坚持守正创新——教化感召“塑精神”
10月13日,2023年第三季度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奋进新时代 聚力谱新篇”新时代文明实践展演活动在榆林举行,佳县坑镇倍甘村农民张生铭光荣上榜,获此殊荣。
张生铭的榜上有名,正是佳县培树模范强引领的具体体现。该县积极用好公民道德建设基金,选树挖掘好人模范,好人模范成为鲜活的“价值观”、最美“代言人”、最强“软实力”。截至目前,佳县累计推出全国道德模范2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名、中国好人10人、省级各类道德模范好人29人、市县级各类道德模范好人586人。“好人在佳县”“佳县好人多”已经成为佳县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百姓精神家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表彰“佳县好人”)
与此同时,为引导广大家庭在言传身教中传递道德风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良好家风,佳县还制定出台《佳县进一步深化好家风好家训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征集反映传统美德、贴近生活的“百姓家规”100余条;建设葭州家风馆、泥河沟村史馆、佳县乡贤馆、黄河船夫馆等27个展馆,实现了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促党风政风带动清朗民风的目标。
此外,该县通过录制视频诵读、编写陕北说书、排练文艺小品等方式,把“大道理”分解成“小菜单”,将“文件话”转化成“家常话”,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开展村歌征集50余首,拍摄MV3部,编演小品、说书剧本4部96场次,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寓教于乐,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
聚力“三治”融合——和美建设“促和谐”赤牛坬村的民俗文化演出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党员干部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群众参与集体事业的积极性提高了;神泉堡村乡村治理模式依托党群服务站,充分发挥“三会一队”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坚持大家事大家议、大家事大家办,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形成“人人有责、家家参与、户户受益”的浓厚氛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佳县始终聚力“三治”融合,不断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该县坚持自治建设为本,印发《佳县“一队一约四会”工作章程指导意见》,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制定《佳县农村红白事操办标准》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建成居民议事平台20多个,推广“山城义警”经验做法,发展“红袖章”平安志愿者,引导村民在互帮互助中激发自治活力。
(志愿服务进社区 陈静仁 摄)
同时,夯实阵地规范化建设,设立法律咨询、矛盾调解、信访接待等窗口,配备法律服务顾问334名,培养法律“明白人”658名,“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设置法律服务岗,开通法律热线,开设法治专栏,多形式宣传电信诈骗、养老诈骗、“八五”普法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村级治安管理和防范水平。此外,该县坚持德治建设为魂,出台《佳县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暨移风易俗行动方案》《佳县治理陈规陋习道德缺失实施方案》,广泛开展“婚事新办进万家、丧事简办惠百姓”移风易俗主题活动,通过道德讲堂、农民讲习所、小康驿站激发群众自愿参与活力。
注重资源整合——文化赋能“激活力”
华灯初上,佳州街道办吕家坪村文化广场逐渐热闹起来,晚上7时30分,露天电影准时开场。一块银幕、一台放映机,把农村公益电影的“小屏幕”,打造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舞台”,点亮了群众的乡村“夜生活”。
今年以来,佳县电影放映中心组织协调17支放映队在全县324个行政村10个社区有序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将红色教育、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等融入放映内容,通过电影下乡点亮乡村“夜生活”,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有效打通文化惠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群众精神富足,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佳县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站334个,2023年新创作编排晋剧戏4本,小品、快板、说书剧本9部,深入农村惠民演出240多场次,公益电影放映5000余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举办文化旅游节)
同时,先后举办村歌大赛、文化节、太极拳展演、道教音乐展演会、唢呐音乐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展演等,建设非遗馆,保护剪纸、刺绣、泥塑、木刻等非遗技艺。支持修编村史、村志36部,建设村史馆26个,编辑《佳县志》等反映佳县特色书籍10余部,摄制的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斩获第二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最佳乡村振兴影片奖”。
(千人枣糕宴)
此外,该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制定“山水葭州·康养胜地”发展战略,建成东方红书店,着力打造东方红文化产业园;充分挖掘和盘活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赤牛坬民俗文化博物馆、中华千年红枣馆等展馆及木头峪“隐居山里”、泥河沟“枣花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民宿60余处,实现文旅融合,助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