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经学者热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2023-12-23 08:41:46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指明了2024年“三农”工作的方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经学者积极关注会议动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畅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推动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夏显力教授认为,在粮食安全方面,要从稳面积、增单产两方面着手。一要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把该建的优质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并严格验收、加强后期管护与监测;二要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科学合理确定净调入(出)省份补偿资金调节系数和补偿标准,让种粮主产区有利可图;三要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加大国家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同时通过积极财税政策引导粮食企业到主产区投资;四要聚焦粮食生产“卡脖子”领域,组织多学科多主体协同攻关,实现“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一体化配套;五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积极拓展国外稳定的食物来源市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霍学喜谈到,在种业振兴方面,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及种业转型升级是近年关注的重要领域,今年会议再次清晰描绘了“种业振兴”的新蓝图。一要继续强调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的战略意义,依托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重点突破种业领域的“卡脖子”科技,显著提升紧缺品种的创制能力。二要聚焦我国扩大发展油料作物的需要,强调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和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围绕改造盐碱地、高效率开发利用盐碱地,重视支持研发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三是依托生物科技成果,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技术和品质产业化步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罗剑朝表示,“千万工程”重点值得关注。一是深刻认识其理论内涵。“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是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学习运用其中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促进乡村环境全面改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走出一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更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新路。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分类实施。根据经济发展基础、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优势、历史文化传统等条件,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动万千乡村各展其长、各施其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底色、增动力、育活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刘天军谈到,在产业振兴方面,会议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促进产业兴农。立足资源禀赋,分类抓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做精做优、错位发展,做到适度规模、有序竞争。二是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进质量兴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新型经营主体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三是构建农业绿色产业体系,全力推进绿色兴农。深入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四是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农业创新体系,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设计、部署“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同乡村产业对接,人才科技对接,资金同需求对接,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农业领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朱玉春谈到,在科技与改革方面,会议提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和改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必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属性和定位,通过健全政府和市场协同机制,集中攻关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改革处副处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石宝峰谈到,在农村金融方面,会议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金融支持助力乡村振兴视角,重点要关注三点:一是数据。加快建立完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开放共享机制,将供需两端进行有效衔接,支持更多主体获得有效资金支持。二是试点。持续开展金融支农机制模式创新试点,以点带面,努力破解农村金融“卡脖子”难题。三是“两个确保”。金融支持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寒认为,在返贫监测方面,要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一要建立灵活监测系统,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监测精准性与效率,定期评估潜在返贫风险,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二要坚持问题导向,促进农户参与,将农户职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结合,培养农村劳动力具备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设立创业孵化中心,提供创业指导、资源支持,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创业潜力,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重点支持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产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三要鼓励农村合作社积极参与帮扶,形成基层自治力量,实现常态化帮扶;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协同推动返贫监测和应对措施实施;在农村低收入和欠发达地区加强社会保障与教育支持力度,推动建立更为稳固的农村帮扶长效机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秀广谈到,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要从稳就业、促产业、拓途径三方面入手。一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二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稳定就业。三要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四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五要创新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民转移支付收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蚌蚌认为,在耕地保护方面,要从严格考核、制度改革、边际耕地改造、科技支撑、建立耕地保护联盟等多措并举推动落实。一是引入第三方力量,实施耕地保护第三方评估考核,严守耕地红线。二是加强土地工程技术研发,推进盐碱地、沙地、戈壁、山区耕地、坡耕地等边际土地保护性利用,拓展耕地数量空间。三是依靠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制度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叠加效应,促进耕地连片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利用。四是依靠科技装备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装备技术研发,加强土壤、水利、机械装备、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及利用,推动耕地利用向数字化、绿色化和现代化转型。五是建立全国耕地保护联盟,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联动,为我国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战略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胡润田 通讯员 马奕颜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