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2 08:45:29
2024年1月19日,方先念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农业农村局的名义微信记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作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接续推进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土壤培肥改良等工程。自2021年以来,新建高标准农田61205.5亩,改造提升10043.74万亩,其中:2021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294.85亩,2022年新建 10000.37 亩,2022年补建30878.28亩,2023年新建15032.00亩,2023年改造提升10043.74亩。截至2023年底,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永久性基本农田面积的64%。总体看,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呈现出党政重视、施工规范、机制创新、成效良好的特点。
方先念是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分管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安康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是早晨降落的,秦巴山区一片白。乡镇上,在外务工的青壮劳力陆续回到家乡,他们起得很早,扫完门前的雪后,也和留守的父辈一道,闲聊起一场雪对庄稼的影响。那几天里,记者穿梭在紫阳县的向阳、城关、汉王、双安等乡镇,调研采访该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何谓高标准农田建设?搜索百度的解释是:指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高标准农田其高标准以及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农田质量高(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产出能力高(作物生产条件好、产量潜力高);抗灾能力高(旱能浇、涝能排,保证及时灌溉);资源利用效率高(机具装备先进、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
据了解,方先念副局长提供的内容资料是经过县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审核过的。这个负责人抓外宣工作有经验,经常和驻站记者打交道,头发花白,是记者心目中德高望重的老师,他审过,材料的客观性、准确性没问题,据此,也确定了报道的方向性。
亮点:扎实推进
党政重视。紫阳县镇党委、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在“十四五”规划中专题规划,在财政预算中给予支持,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设项赋分,分年度下达建设任务,采取督促考评、现场观摩、检查指导等方法,扎实推进工作落实,形成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精心实施。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实行项目化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尽力建成一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完善机制。整合责任主体,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统一实施,发改、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建设机制;健全项目建设的申报立项、施工建设、监管验收等制度;完善项目资金审批拨付、监督管理制度;初步探索项目建成后管护制度,为高标准农田从建设到长期发挥效益奠定了制度基础。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标代理制、工程监理制、建后管理制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工程监理、资金和项目公示等规定执行,建成后的工程程序合法、质量合格。
成效良好。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县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商榷: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中央要求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建设规划体系”,全国高标准农田规划出台后,县级规划尚未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按照上级下达多少架设多少的状态,总体布局和长期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项目资金投入尚显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靠中省资金,市县两级财政投资力度不大。2019年、2020年、2021年补建的亩均资金只有1200元/亩,2022年、2023年建设标准略有提升,社会化、市场化投融资体制没有建立,新增耕地指标调剂和新增产能交易还没有开展,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对于坡陡沟深、土地瘠薄、碎片化严重、基础设施差的实际条件,要达到建设标准,财力明显不足。
建设质量标准有待提高。紫阳县现阶段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是开展农田有形实体工程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灌溉设施、土壤培肥等,对于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科技投入等建设和投入相对不足;项目区比较分散,项目区内农户承包经营,规模优势不够强、集约化程度不够高,项目区距离“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还有一定差距。
建成管护机制不够健全。虽然探索了一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管护的办法和措施,但总体来看,“重建设轻管护”的倾向依然存在,往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设施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新建成项目的管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明晰、资金无保障、制度不完善,大多以“谁受益谁管护”的简单办法,高标准农田作用和产生效益发挥不充分。
作物种植结构还需调整。中央要求“高标准农田集中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由于历史原因,但我县境内,粮食生产效益低、自然灾害频发,主粮作物种植与特色产业种植的比较效益低,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
办法:六条措施
(一)深化思想认识。全县各级政府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强化大局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强化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高度重视,认真部署,扎实推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好基础、作出贡献。
(二)加快规划编制。要根据上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清查,全面摸清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尽快编制出台县镇两级建设规划。县级建设规划要重点提出区域布局、确定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镇级建设规划要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地块,明确时序安排。规划要与国土空间、水资源利用等相关规划衔接,针对不同地域,因地制宜提出项目安排和建设措施,确保规划能长期稳定地发挥引领作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快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探索产能交易机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村经济组织、种粮大户、农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提高建设质量。要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标准,结合县地形地貌的不同类型,集中力量抓好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设施、土壤培肥等建设,有针对性地抓好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现代技术、节水灌溉、农机配套等建设,提高农田综合产能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要通过土地流转、委托经营、统一技术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的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健全和落实质量跟踪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建成优质工程。
(五)严格保护利用。要按照“依法严管、良田粮用”原则,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对水毁等自然损毁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年度建设任务,及时进行修复或补充。针对紫阳县实际,适度调整种植结构,完善粮食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激励政策,确保高标准农田能过充分得到利用。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调动受益主体管护积极性,确保建成的工程设施正常运行、长期发挥作用。
(六)凝聚工作合力。要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农业农村部门要全面履行好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农机、电力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强化示范引领,坚持整县推进,总结有效经验,集中建设一批可示范、可推广的高标准样板工程。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发挥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共谋一碗粮、共抓一块田的工作合力。
记者在认真阅读、整理方先念副局长发来的资料后发现,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是,无论是记者还是采访过的农民群众,对他们未来在这项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的所有期待是自信的有把握的,因为只要找准了问题就会找到出路和办法。
记者就紫阳县农业农村局自2021年至今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历程来估价,在短短几年里,能在克服一切困难中创造出如此显著如此有声有色的工作的高质量,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是无愧于他们的岗位职责,无愧于哺育他们的秦巴土地和紫阳人民的。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