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新春走基层 | 枯木逢“军”解锁“非遗”新花样

2024-01-29 15:27:06   

开栏语

新年新气象,新春再出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将更加稳健有力。春节将至,我们农科记者再次整装出发,走进田间地头,来到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畅谈,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全媒体报道方式,记录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动人故事。《中国农科新闻网》开设“新春走基层”栏目,推出来自全国各地一线的生动报道,展现村落乡间的浓浓年味,见证田间地头的点滴变化,讲述感人暖心的民生故事。在行进中倾听发展农业强国的铿锵足音,抒写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壮美华章。敬请关注。

在这个开启“倍速”的时代,大多数的人都开启了快进式的生活。而有人却守着一块枯木,十年如一日地在上面慢慢地打磨着这独特而又静谧的时光,他就是杨凌非遗木雕传承人吴文军。

图片

在吴文军的木雕工作室里,摆放着各种灵动的摆件,有小到手掌大小,也有长约两米的大件,各个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接。“现在的木雕技艺,既要融合传统工艺又要表达现代思维,就像‘老话新说’,这样的传承才有意义。”吴文军说。

木雕是一种注重做加减法的艺术,木上作画,一笔一刀精打细磨,褪去天然质朴,才能彰显新的生命力。一张工作台上,吴文军神情专注地手握刻刀,修刻着手下的“祥龙”作品。只见他微微倾身向前,右手紧握刀柄,指尖翻转,碎屑飞舞,在这一凿一刻间,作品尽显生动。

图片

用吴文军的话说,从事木雕这项传统工艺传承,纯粹是一场爱好使然。因为父亲是木匠,自幼受家庭氛围熏陶,对雕刻技艺情有独钟。在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吴文军,对画画、雕刻等都带着些“灵性”。

高中毕业后,吴文军考上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雕刻艺术与家居设计专业。有了系统的学习后,他笔下刻画出的花鸟鱼虫更加生动传神。毕业后,吴文军在一家家具厂做设计师。在这里他结识到了一位木器雕刻师傅。这一学,就是四年。

图片

选材、设计、打坯、修光、细节雕刻、打磨、抛光、修漆、装裱......历经九道工序,一件木雕作品才能完美呈现。“现在,我有上百把各式各样的刀,每一把刀的作用都不一样。而且一件作品的成型少则半个月,多则一年多。要想雕刻出一件称心如意的作品,就得沉下心来,慢慢打磨。”吴文军说。

与老一辈的“守艺”人相比,吴文军将“守艺”与“创新”两相融合,努力让这门传统手艺走出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他对木雕工具进行升级,购进电动工具,让雕出的产品更为精湛。他说:“让枯木逢春富有生命力,是我要一直坚守与创新的事情。”

2017年,耗时一年半的《百鸟朝凤》作品摘得“金凤凰”大奖赛银奖。2018年,精心打磨出的《鸟语花香》作品,斩获“金凤凰”大奖赛金奖。深钻木雕技艺数十年,吴文军一直用作品说话,用一颗匠心来守护传承这项非遗。

图片

Δ受访者供图

如今,吴文军一手接过非遗传承,在木雕里创造“金山银山”;一手深耕文化创新,赋予传统手艺新时代内涵。他说:“我要身体力行,让更多人看见木雕艺术的价值。同时,通过授课、培训、参观等方式将木雕技艺深入人心,让他们通过动手、学习来领略木雕魅力。这也是另一种传承方式。”

从匠心守艺到活态传承,吴文军在守护、融合、创新中找到了非遗的新生密码。“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做出更多的木雕作品,使其更好创新发展。也让这项技艺进校园、进机构、进社区,把传统技艺中所蕴含的技术、文化发扬光大,赋予非遗文化更持久、更鲜活的生命力。”吴文军说。

记者:谷幸 李煜强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