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价格低迷久矣!生猪养殖业翘盼“春天”

2024-02-27 09:25:02   

138.57元!这是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最新发布的2月第1周全国生猪养殖头均盈利数据。而自1月第4周起,生猪养殖业已连续三周盈利。春节前养殖效益改善,固然是季节性消费旺季提振所致,但对于去年以来深受超长亏损周期所困的养殖场户而言仍具提振信心之效。要知道,去年全年,全国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全年亏损的年份。

生猪生产供应持续稳定增加,猪肉消费偏弱,供需天平失衡使得生猪价格自2022年10月中旬高点跌落后长期低位运行,业内关于猪周期的既往认知似乎也不灵了。潮起潮落、有赔有赚,方为常理。眼下,节后生猪市场消费淡季已临,新的一年,生猪养殖业期盼的盈利周期的“春天”又在哪里?

猪肉产量三连增,年均两人一头猪

过去一年,猪价走势最大特征是什么?四个字可以概括——低位“躺平”。观察卓创资讯肉类市场分析师马丽媛提供的近五年全国白条猪肉市场成交均价走势图,前四年价格曲线均有明显的高低起落,猪价大起大落的“劣根性”依旧可见,但2023年走势风格骤变:不仅全年波动“波澜不惊”,粗看如同一根直线,而且,价格水平在近五年的最下方。

马丽媛分析,2023年国内白条猪肉市场价格长期低位徘徊,虽然也呈现出“跌—涨—跌”的走势节奏,但全年价格高低落差明显收窄。以2.5—3.5cm膘厚白条猪肉批发价来说,全年均价19.07元/公斤,同比下跌21%,全年最高价为8月2日的22.49元/公斤,最低点为4月17日的17.35元/公斤,高低价差仅5.14元/公斤。

人们常说:货足价稳。但如果“货”过于充足呢,哪怕是阶段性的?

从全国猪肉生产供应看,2022年,生猪出栏6.99亿头,平均两人可摊上一头猪,全年猪肉产量5541万吨,居民吃肉已不在话下。到了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又增至7.27亿头,增长3.8%,出栏量仅次于2014年的高点记录,而猪肉产量则增至5794万吨,增长4.6%。依据2023年末全国最新人口数量计算,人均可消费猪肉41.1公斤。但实际消费却不尽如人意:2023年全国人均消费猪肉23.5公斤。“可消费量”与“实际消费量”的差额,当为猪价低迷不振的最好“注脚”。

作为农业强省,2023年,江苏全年生猪出栏2408.5万头,同比增长6.6%;猪肉产量191.3万吨,同比增长6.7%。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均呈现“三年增”,同步创近5年新高。

让生猪养殖场户感到迷茫的是,这一轮猪价低位调整的周期之长前所未见,用过去一个“猪周期”涨跌历时三四年的传统认知已难把握当前猪价跳动的脉搏。而更让人苦闷的则是,猪价长时间低位运行,造成养殖效益曲线长期围绕着盈亏线波动,去年全年最终还是亏损的。

记者查阅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的全国生猪养殖效益监测周报,去年2月第二周全国生猪养殖头均亏损272元,差不多算是亏损最多的时候了,其余亏损时间经常只微亏数十元,像去年最后一周仅亏了7元。而在猪价反弹的7月份,生猪头均最多也就赚了249元。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朱泽坤表示,去年全国生猪养殖头均亏损深度虽不如往年,但亏损的时间跨度大大拉长了,与此同时,盈利的时间段以及盈利的丰厚程度均不及往年,所以,综合算下来,全年养猪不赚钱。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生猪养殖三巨头——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其生猪养殖业务这一块均亏损,预计扣非净利润合计亏损超143亿元。

去产能不尽如人意,猪肉消费仍偏弱

“猪价反映了市场供需情况,而供需情况则受到能繁母猪存栏量、季节性消费、猪企出栏节奏、国家冻肉收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问题是,前几年快速复产后,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超出正常水平,从而造成了当下生猪供应过剩。”省农科院猪育种与生产首席专家徐小波说。

业内普遍认为,行业去产能的速度仍是生猪养殖业走出当前困境的首要因素。据徐小波分析,近一年多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去产能操作,但行业实际去产能进展比较缓慢。2023年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142万头,虽同比下降5.7%,但与去年新修订的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所设定的3900万头合理存栏量相比,仍高出6.2%,处于需要采取调控措施的“黄色区间”。目前养猪行业的中小散户占比较非瘟前大幅下降,母猪繁殖力和生猪育肥等生产性能指标都大幅提高,所以,按猪肉消费实际需要,能繁母猪存栏量理应进一步调降。

“现在大规模的养殖场太多了,挤压的是我们这样的小养殖户的生存空间,我身边有60%的同行都离开生猪养殖这个行业了!”东海县驼峰乡董马养猪场负责人李善学向记者“大倒苦水”。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亚男分析认为,国内生猪产业格局正发生显著转变,主要体现在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规模化养殖主体占比逐步提高,散户占比逐步降低。根据卓创资讯调研及监测数据,预估2023年能繁母猪2000头以上的企业生猪出栏量占比或达35%。“无论是对抗非洲猪瘟的生物防控技术,还是对抗猪价波动的能力,规模养殖集团无疑都明显优于散户。”

记者注意到,或许正是出于对自己抗风险能力的“自信”,近年来一些规模养殖企业甚至出现逆周期扩产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行业整体去产能的速度。如,温氏股份称,截至2023年年末,公司能繁母猪约155万头,公司初步计划2024年底能繁母猪数量在2023年底存量的基础上再增加5万—10万头。

生猪产能和猪肉产量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猪肉消费需求则在走低。随着传统消费习惯的转变,牛羊肉、鸡肉、水产品以及鸡蛋等对猪肉的替代消费现象增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猪肉在肉类消费的占比已从2014年的63.3%降至49.1%。

2月22日下午,记者走进南京西善桥农贸市场,一名李姓的猪肉摊摊主对记者说:“这几年生意一直不太好,你看我进货价12.5元/斤,卖也就卖13元/斤,也就春节期间买猪肉的人多些,平时都没什么人买,肉价也卖不上去!”

韧性而非任性,稳健经营是王道

“我养猪养了十几年了,去年一年我们处于努力保本略有盈余的状态,上半年一直在亏损,8月左右猪肉价格有所提高,年底饲料价格便宜,成本降了一点,所以有了一些利润。对于我们小型养殖场,肯定今年还是稳健经营为主。”东台市头灶镇华源生猪养殖场潘根华说。

有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5轮猪周期。在叠加多重因素之下,这轮猪周期呈现出更多不同特点。面对行业的持续亏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稳健经营定为发展目标,并努力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路径。

镇江市养猪协会会长、镇江希玛牧业公司董事长马荣坤说,作为年出栏生猪3.5万头的规模养殖企业、“国家级生猪调控基地”,希玛牧业去年没有增加产能,今年仍将稳扎稳打,不盲目扩张,通过提高养猪技术水平、加强管理等措施进一步降本增效,计划引进梅山母猪,改良猪肉品质。

徐小波建议,作为养猪场户,首先要做好非洲猪瘟及其它重大疫病的防控,努力做到精准饲喂以降本增效;在行情把握方面,要关注和把握国家政策调控、母猪产能的变化、大型猪企的操作和季节性行情,对是否及时出售或是适当压栏作出快速反应。

如何让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我省也在持续发力。去年7月,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猪稳产保供的通知,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抓紧组织实施生猪扶持政策。省财政厅则积极推进生猪“保险+期货”试点。截至2023年底,全省试点地区的生猪“保险+期货”保费收入累计9207万元,为2116户次中小生猪养殖户提供了22.84亿元价格风险保障。日前,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发布,明确提出,要持续稳固生猪基础产能,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左右,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稳定在5000家以上。

本轮猪周期已历时23个月,且已持续近一年的磨底震荡,持续磨底何时结束?在采访中,不少养殖企业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王亚男分析,自2023年5月份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呈持续下降态势,而根据能繁母猪后推10个月左右反馈到生猪出栏量上的规律来看,生猪实际可出栏量或处于持续减少状态。随着供应陆续减少,猪价磨底阶段或接近尾声。“虽长期行情仍然看生猪供需基本面,但近两年情绪面、消息面对短期行情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养殖户存在盲目跟风压栏、补栏的情况。因此,养殖户需要做好中长期的出栏计划,并对短期行情进行合理预判,避免盲目跟风。”王亚男认为。

“我感觉生猪养殖产业未来迎来春天只是时间问题,我们小型养殖企业期待政府能够加强对产能的调控,给我们这种散户更多的扶持。”潘根华说。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纵观过去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生猪产业的表述,可见政策的着力方向已从生猪产能保护逐渐转为优化产能调控。显然,何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生猪养殖业迈进新盈利周期的锁钥。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