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6 10:33:33
在红色村庄薛家渠村的振兴画卷中,有这样一位“勤务员”,他身着朴实的衣裳,心怀火热的理想,深挖红色文旅资源,上山下坡治理环境,争取项目发展产业……他就是绥德县义合镇薛家渠村第一书记刘依洋。
刘依洋是一名来自榆林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的“80后”干部。在驻村轮换过程中,他毅然接过乡村振兴的重任,成为乡亲们眼中的“引路人”。刘依洋义无反顾地投身薛家渠村,发展产业经济,盘活红色文旅优势,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解决实事 提升环境
薛家渠村有9个网格管理区域,刘依洋安排网格员时常入户排查村情民情,他在研判会上及时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他的真诚和实干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尊重。“村民都很朴实的,你跟他们实心实意,他们就跟你掏心窝子。”刘依洋坦言。
薛家渠村是解放前中共中央西北局的驻地,近年来开发了多个红色文旅打卡景点。刘依洋深知,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一个更亮眼的环境作为支撑,为此,他通过与上级文旅部门探讨研究,与村“两委”商议,把原来的积分奖励制度转变为“积分券”奖励模式,并硬化村内道路,规划修建河堤护坡。
“积分券奖励模式大大提升了村民自觉清扫公共卫生的积极性。”刘依洋介绍,薛家渠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很多来参观的人评价:“垃圾少了,路好走了,‘红色美丽乡村’更美了”。
发展产业 开发旅游
在发展产业方面,刘依洋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魄力。他深入调研了薛家渠村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调研,我构思了一个‘以小引大’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小规模产业、小作坊模式带动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量少,产业风险可控,在小规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供求关系分析后再决定是否扩大规模。”刘依洋说。
在刘依洋的推动下,村里开办了“红土地扫帚厂”,投资6万元,短短几个月就实现了13万元的收益,既为村集体创造了利润,也为村民提供了增收岗位。“自从扫帚厂开办以来,我一天能制作三四十把扫帚,轻轻松松能赚七八十块钱。”村民黄孝前说。
为了挖掘薛家渠村的红色资源,刘依洋对村里的红色景点进行修缮和保护,并通过媒体宣传“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义合会议展陈室”等红色打卡点。据了解,薛家渠村2021年被中组部、财政部列为“红色美丽乡村试点”,目前累计接待参观调研游客三万余人。下一步,薛家渠村将组织开展“红色大讲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红色薛家渠村。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梦想。展望未来,刘依洋有着更加宏伟的蓝图,他规划建设净水厂、发展连片民宿,继续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推进环境治理,将薛家渠村打造成乡村振兴样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