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非洲稻田里的“魔术师”与他的孩子们

2024-04-15 09:40:31   

东非国家布隆迪时间4月8日18时44分,60岁的杨华德匆匆扒了两口饭,继续接受记者采访之余,依然不忘关心布隆迪布班扎省林格四村和布琼布拉农村省鲁卡拉姆垦区等地,杂交水稻示范田和制种田的抽穗开花、灌浆结实情况。

北京时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作为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选派的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来自四川内江威远的杨华德,凭借9年援非农业工作中的突出贡献,高票当选。

在接受家乡媒体四川农村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杨华德并未过多谈起援非条件的艰难与农业工作的辛苦,反而亲切地提到了他的“孩子们”。

未命名-1.jpg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加县,中国援布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在田间查看杂交水稻(右)和当地水稻。

视稻为子:播撒丰产希望

在布隆迪,杨华德等中国农业专家被视为稻田里的“魔术师”。他们的到来促进布隆迪水稻单产由每公顷2吨左右(约每亩133.33公斤),上升至每公顷 9—10 吨(约每亩 600公斤至每亩666.66公斤),“像魔术一样”。

这个转变,绝非轻易获得。时间回到2015年年底,作为第三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与另外7名专家首次踏上布隆迪的土地。经过半年左右的调研,专家发现当地“人多地少”,粮食缺口很大。

“品种不佳、技术落后、病害严重……”为破重重困局,杨华德和其他专家取得共识,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长期在国内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杨华德深知杂交水稻稳定、高产的优势。

2016年起,中国专家组从国内优选了7个杂交水稻品种,引进到布隆迪试种,虽然国内已有成熟的栽培技术规范,但因气候条件差异,这些规范并不能直接套用。

有的水稻品种,在四川全生育期是150多天,而在布隆迪是120天。缩短30天意味着整个栽培技术体系要进行调整,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就像毫无经验的育儿新手从零开始摸索”。

学农、务农几十年的“老农人”,很容易把作物当成自己的孩子,杨华德也不例外。在如待亲子般悉心照料下,中国专家第一期试种的杂交水稻产量惊人。最高产的是超级稻品种Y两优900,做到了13.86吨每公顷(约每亩924公斤),高出当地平均水平五六倍,“引起当地轰动”。

挂心农民:桃李惊喜来电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布隆迪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两国在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

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专家组选择布隆迪布班扎省基航佳县林格四村作为示范村,启动了杂交水稻在布隆迪的示范推广。之后,在与布隆迪方面密切合作下,杂交水稻示范村逐渐增多。

布隆迪农业基础薄弱,仅靠中国专家组的力量无法实施这么多示范村,“还是得让农民自己掌握技术”。专家组转变思路,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青年带头人进行培养,最后选出了48个语言水平、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年轻人。

恩达伊克基便是其中一位。他也是农民的孩子。杨华德回忆起,当时的他,大学“毕业即失业”,但英语“过关”,肯协助专家工作。2016年,27岁的他被选为农业技术员,开始跟随中国专家学习种植技术及管理知识。由于表现出色,伊克基不仅逐渐成长为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的能手和布隆迪全国闻名的创业典型,还进入政府工作。“2019年,这个学生被任命为内政部地方发展司司长时,第一个打电话告诉我。”杨华德坦言,这是他援非9年中,印象最深的事。

“中国农业专家组培养了我。”已经担任高级官员、成为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署署长的伊克基始终感念杨华德等专家的培养之恩。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伊克基给自己的大女儿起了一个杨姓的汉语名字“杨玉兰”。

家人支持:“缺席”却非缺憾

9年时间,足够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长成灵活顽皮的儿童。

9年来,杨华德团结带领组内专家,帮助解决当地稻瘟病、黄叶症等历史性难题,实施种子工程,促进布隆迪水稻单产翻倍;在布建立56个减贫示范村,首个减贫示范村已实现脱贫;培养了110位青年带头人,点燃了布隆迪农业产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目前,“示范村建设”和“青年带头人培养”等模式已在非洲推广至津巴布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等国家。中国援助布隆迪示范村水稻总产量3年间增幅达365%,直接受益人口达3.9万人。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亲自授予杨华德“国家功勋成就奖”。

要说这9年里,杨华德有什么“想要弥补的事”,那就是2020年缺席了独子的婚礼。当时,他作为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的组长,身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不能回到威远县,感受和见证这份浓浓的亲情和华丽的盛典,只能在孩子的婚礼上,以视频祝福的方式表露心声。

即便如此,杨华德的家人们依然与他“心意相通”,对于援非事业给予他满分的理解与支持。杨华德的同事们评价,虽然“缺席”,却因爱与包容未成“缺憾”,这何尝不是另一段佳话呢?

今年,第六期赴非援布中国专家组,为期3年的工作已展开。本该退休安享晚年的杨华德还是选择留下来。“若能全面推广杂交水稻至10万公顷(150万亩),基本上就把这个国家的粮食问题解决了。”杨华德预计,实现这个目标,得到2029年。

来源:四川日报农村版
编辑:张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