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头雁故事 | 乔伟军:以“头雁”之名 赴乡村振兴之约

2024-04-22 10:31:19   

我叫乔伟军,来自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青云镇色草湾村。一个充满自然魅力和人文底蕴的乡村,这里有着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c9df695170a549ee5acf97a1e9d7458

在从事农业之前,我一直在餐饮业深耕。那些年,我穿梭于西安的各个角落,经营着一家具有陕北特色的餐馆。然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我渐渐意识到,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确保食材的质量和安全。于是,我毅然决定回到家乡,从事种养殖业,为顾客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食材。

2019年,我回到色草湾村,我租下了一片土地,开始种植玉米,养殖了5头奶牛、3头肉牛和20多只白绒山羊。

种植玉米并非易事,但我深知只有用心耕耘,才能收获满满的果实。那个时候的我,虚心向村里的老农请教,从最基本的种植技术开始学起,每天早早起床,迎着朝阳,到田地里劳作。精心挑选优质的玉米种子,确保每一粒种子都具备生长潜力。在种植过程中,我严格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时机,确保玉米能够得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与此同时,我也将同样的热情投入到养殖中,对于奶牛和肉牛,我注重它们的饲料搭配和健康管理,确保它们能够产出高质量的奶制品和畜产品。对于绒山羊,我则注重它们的繁殖和毛绒品质,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提高羊绒的产量和质量。

我有着一颗勤奋好学的心,不断钻研种植养殖技术,渴望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将我的农业梦想变为现实。我深知,种植养殖不仅仅是简单的播种和饲养,更是需要我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各种种植养殖技术,从选种、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从饲料配比、健康管理到产品加工,每一个环节我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我跑遍了周边的农业基地,学习先进的农业理念和技术,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农业经营模式。

IMG_256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我在2021年成立了榆阳区城里乡外家庭农场。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我对农业的执着与追求,也展现了我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在我的带领下,农场逐渐发展壮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农场已经养殖奶牛13头、肉牛25头和白绒山羊120只,这些成果都是我和家人辛勤付出得来的。

4月初,我欣喜地收到了来自榆阳区人社局的培训通知,得知自己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头雁”培育项目。这次学习机会对我来说无比珍贵,能够进入“985”“211”双一流大学,我深感荣幸。聆听到了张红教授关于“头雁”的担当与使命的讲解,张红教授讲述的“‘头雁’何以能、何以为、何以成”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我,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农业领域的责任和使命。

张红教授告诉我们,成为真正的“头雁”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具备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农业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为乡亲们带来真正的福祉。我深受启发,决心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努力的姿态,投身于农业事业的发展中。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农业领域的一分子,我不仅要关注个人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升,更要积极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我深知,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因此,我将把所学知识和经验分享带回家乡分享给周边农户,帮助他们提高种植养殖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他们尝试新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从而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来源。

感谢榆阳区委、区政府能够给予我此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位专家教授们的无私分享和悉心指导!

通讯员 刘俭龙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