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预计7000万吨!今年夏粮收购准备基本就绪

2024-05-22 09:00:43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

近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2023年度秋粮旺季收购已结束,截至4月3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2亿吨,收购总量创近年新高。今年夏粮收购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预计夏粮旺季收购量约7000万吨,较去年略有增加,其中小麦约6300万吨。为端稳中国饭碗吃下“定心丸”。

图片

秋粮收购创新高 优质优价特征明显

秋粮收购占全年粮食收购量的四分之三,且涉及品种多、范围广、数量大,是全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重中之重。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大豆和玉米,旺季收购期一般分别于1月底、2月底、3月底、4月底结束。整个旺季收购过程中,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始终把抓好粮食收购作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抓手,作出全面安排部署;整个旺季收购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针对性政策措施,保障了收购工作顺利开展。

“目前,主产区待售余粮已经不多,这部分粮食,农民朋友将根据市场行情择机择价销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介绍。

秋粮上市后,主要粮食品种价格走势趋稳。稻谷价格高开稳走、行情好于上年,且优质优价特征明显,中晚籼稻、粳稻收购均价一直高于上年同期,优质品种价格普遍较普通品种每斤高0.2元以上。

秦玉云表示,由于价格较高,南方省份均未启动稻谷托市收购,黑龙江启动时间较上年晚了一个月,且收购数量明显下降。春节后,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生效,玉米、大豆收购价格企稳回升。以黑龙江玉米为例,春节前大体在每斤1.05元左右,春节后上涨了0.05-0.1元,近期稳定在1.1元左右。

图片

夏粮收购靠前谋划 收购量预计同比增加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主要包括夏收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眼下,全国夏粮正陆续成熟,全国即将进入“三夏”大忙时节。夏粮收购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

在河南安阳滑县小铺乡,种粮大户王付强望着刚完成灌浆期浇水后的麦田,对今年小麦丰产丰收信心十足:“这一次浇的是灌浆水,同时加以适时适量施肥,今年每亩能增产200斤左右。”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冬小麦和冬油菜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苗情长势好于去年和常年,如后期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将再获丰收。

为保障夏粮收购顺利开展,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靠前谋划下,各地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等积极开展工作。

在安徽省望江县雷池镇杨长村,约800亩小麦已经开镰收割,杨长村种粮大户周小林看着6台联合收割机作业满脸欣喜:“以前小麦快到收获时,要提前找好农机、烘干厂、销售公司,现在有了镇上统一安排的麦收服务,省心多了。”

这只是夏收备战的一个缩影,在江西,修订完善了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降低市场化收购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在湖北,准备收购仓容近600万吨,是预计收购量的3倍,完全能够满足收购需要;在四川,已建成低温绿色仓容近650万吨、智能粮库410多个,优粮优储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疆,参照最低收购价政策,政府出台小麦应急收购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表示:“据调度,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小麦主产省共准备小麦仓容近8000万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初步安排夏粮收购资金1100亿元。各地收购仓容充足,收购资金到位,物流运输通畅,市场秩序良好。”

收购价格如何?唐成介绍,各地预计小麦开秤价格大体在每斤1.25元-1.35元,早籼稻在1.3元-1.35元,高于小麦每斤1.18元、早籼稻1.27元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大范围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夏粮收购工作还将结合今年开展的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严厉打击涉粮违法违规行为。群众可通过12325粮食和物资储备监管热线投诉举报。据了解,今年前4个月,12325热线共受理举报线索432件,兑现拖欠售粮款1789.1万元。

图片

提高安全储粮水平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打好夏粮收购战,确保“颗粒归仓”的同时,也要做好仓储保管工作,确保储粮安全,才能不负“粒粒皆辛苦”。

粮食收获后,农户一般会暂时短期储存。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减少农户储粮损失,是推进粮食产后减损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国家通过投资引导,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1000万套。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宣传和指导,引导农民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搭建科学储粮装具,有效解决农户“丰收后的烦恼”。

有了储粮装具加持,产后服务也要到位。目前,全国建成了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各地加强运营管理指导,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为农民提供粮食清理、干燥等服务,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减少了粮食产后损失。据调查,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较十年前大幅下降。

除了加强农户庭院储粮技术指导,持续强化仓储管理、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也是提升粮食收储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

从规模上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仓储设施建设。“我国粮食仓储设施规模逐年递增,有效满足粮食收储需要。截至2023年末,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较2014年增长了36%。目前基本形成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介绍。

从管理上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完善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宣贯培训机制等,加强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和绿色储粮技术应用考核等,多措并举提升我国粮食仓储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

从技术上看,粮食入仓后,及时做好通风降温和虫霉防治,是确保储存安全的重要基础,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有利于粮食保质保鲜储存能力提升。

“目前,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的标配。我国粮食仓储更加绿色、环保、节能,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同时,粮食储存保质保鲜水平进一步提升。”周冠华介绍,截至2023年末,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气调储粮仓容5500万吨;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的合理范围内。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张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