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 10:58:11
在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鸭园镇二道沟村,农民们正通过玉米与赤松茸的套种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路径。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农作物废弃物,还形成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菇粮套种 一地双收 一田两用
五月的吉林,地温逐渐升高,正是玉米播种的好时节。在二道沟村,农民们利用玉米地套种赤松茸,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农业循环链。赤松茸的栽培种被种植在处理后的玉米芯、秸秆、稻壳等农作物废弃物中,经过40天的培养便会长出赤松茸。
△ 赤松茸的栽培种
收获后的赤松茸培养料则转化为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农业废弃物,还为玉米和赤松茸的生长提供了相互支持的环境,可谓一对黄金搭档。
△ 赤松茸-网络资料图
玉米叶为菌菇遮阴
菌菇生长提高地温促进玉米根系发育
玉米和赤松茸的套种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彼此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玉米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枝繁叶茂的植株,为矮小的赤松茸遮阴,营造出潮湿阴凉的生长条件。
而赤松茸的菌丝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提高地温,从而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使玉米更加茁壮。这样,玉米和赤松茸在同一片土地上相互借力,实现了一地双收的目标。
间作模式+双渠道营销
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对于农民来说,经济效益是决定是否采用新种植模式的关键因素。相比单纯种植玉米每亩地仅400元左右的纯收入,套种赤松茸的收益显然更为可观。一亩地可以产出约2000斤赤松茸,按市场价每斤4至5元计算,总收入可达8000至10000元,扣除人工和菌种的成本后,农民可以获得2000元以上的净收益。这显著高于单纯种植玉米的收益,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保障。
此外,当地还建立了高效的产销衔接机制。赤松茸通过电商和经销商两种渠道销售,产出的赤松茸经过冷链运输,24小时内便能送达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大型商超。这种快速、高效的销售模式确保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的稳定增收保驾护航。
探索多元化种植模式
在赤松茸和玉米套种成功的基础上,二道沟村正在积极推广其他食用菌品种,如羊肚菌等,并计划根据种植效果调整种植结构,探索大豆、中草药与食用菌的套种模式。这种多元化的种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