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向“绿”行更远 陕“莓”新蝶变

2024-06-05 10:27:14   

陕西省莓类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陕西渼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蓝莓基地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蓝莓种植基地果实累累

“开车半小时,从西安市区来到秦岭脚下体验采摘乐趣,果子美味,景色怡人!”

“蓝莓果粒饱满,果粉厚实,口口爆浆,下周末还带朋友来!”

“基质盆栽的蓝莓长得这么好,咱能不能带一棵树回家自己养?”

“蓝莓树对水质、土壤的要求都特别高,蓝莓好吃有啥‘秘方’?”

……

活动现场

6月2日,第二届鄠邑蓝莓采摘季暨渼沃蓝莓园采摘品鉴活动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玉蝉街道槐树庄村举办。气氛火热的现场,弥漫着淡淡的果香,蓝莓果、蓝莓汁、蓝莓糕点等丰富多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竞相品尝。天空不时飘落的小雨,丝毫阻挡不住游客对满园蓝莓的渴望,披着雨衣,撑着雨伞,提着竹篮,领着孩子,漫步在田野阡陌之间,尽享乡村采摘乐趣。

品种更新效益高

“适度扩大种植面积,不断强化科技支撑,逐步调整品种结构,继续加强品牌提升,提质增效,持续促进蓝莓产业优化升级,将小小蓝莓果做成富民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当天,西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陕西省莓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会科进行了联合采访。

陕西省莓类产业首席专家李会科(右一)接受记者采访

李会科表示,眼下,西安市鄠邑区等地的露地及基质盆栽蓝莓陆续进入上市高峰,通过品种更新换代,成熟期比以前更早,品质更优。

陕西省莓类产业技术体系自成立以来,持续加大对陕西蓝莓产业的技术支持,强化科技服务,与企业深度合作,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基地,先后引进培育绿宝石、密斯提、德雷珀、公爵、奥尼尔、莱克西等适合秦岭北麓、渭河南岸种植,且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优品种,加快蓝莓品种迭代换新,帮助企业和大种植户提高效益。

2018年以来,在陕西省莓类产业技术体系引领和帮扶下,西安“鄠邑蓝莓”产业发展迅速,全区共建成蓝莓基地近2000亩,是陕西省蓝莓主要生产基地,年产量约1000吨,产值近一亿元。2022年“鄠邑蓝莓”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陕西渼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蓝莓分拣车间

李会科(中)在蓝莓品鉴区与参会者交流不同主栽品种的蓝莓香气、口感等果品品质

“6月1日当天,接待游客3000多人,采摘价每斤50元,共称重1万多斤。”西安康维尔蓝莓采摘园负责人李斌说,通过抖音平台直播等方式,吸引西安城区游客前来。由于品种丰富口感香甜,可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喜好。

近年来,陕西省莓类产业技术体系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技术创新引领蓝莓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陕西渼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蓝莓分拣包装车间

李会科介绍西安康维尔蓝莓采摘园最新引种的盆栽蓝莓

科技赋能产业旺

蓝莓园中,颗颗蓝莓挂满枝头,色泽艳丽、娇艳欲滴,一条条黑色滴灌带纵横交错,如同毛细血管,将一盆盆排列整齐的盆栽串联起来。除了这种水肥自动一体化滴灌系统,盆栽还采用由泥炭、椰糠、珍珠岩等材料组成的基质对蓝莓进行种植。

“采用新技术后,粗略估计蓝莓将增产两到三倍,经济效益显而易见。”李会科介绍,水肥自动一体化滴灌系统是一种精准灌溉与施肥高度融合的农业技术,主要借助压力系统,通过管道实现定时定量滴灌,直接向土壤供应水分、肥料,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精准供水和高效施肥,实现水肥的精准调控。

李会科在指导蓝莓生产实践中,建议企业普遍采用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不断推进蓝莓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经过几年的探索,企业种植基地所产蓝莓大小均匀,具有糖度高、果粒大、肉质硬、香味浓、果蒂痕小、耐贮运等特点。

李会科(右)在西安康维尔蓝莓采摘园指导果期管理技术

“今年的蓝莓采摘期将持续到7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通过直播把鲜果采摘宣传好、推荐好,同时加强对蓝莓汁、蓝莓酒等深加工产品的线上推广。”活动现场,陕西渼沃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郝金良告诉游客,“白霜”覆盖是蓝莓新鲜的标志,只有原生态的采摘,才能保障上市蓝莓的“新鲜”。

陕西省莓类产业技术体系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继“户太8号”葡萄之后,“鄠邑蓝莓”成为当地又一个崭新亮丽的品牌。莓类体系和当地政府一道,共同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和大种植户种好蓝莓的同时,建设生产车间和生产线进行蓝莓深加工,通过开展蓝莓采摘和品鉴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体验乡村休闲游,多渠道帮助当地群众增加经营性的收入。

游客采摘的蓝莓

果实累累的蓝莓

下一步,陕西省莓产业技术体系将紧抓国内蓝莓产业发展上升期的大好机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农科人才优势条件,加速蓝莓产业向“绿”发展,以绿色栽培与提质增效作为总目标,将品种培育、提质增产为重点,通过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节本、绿色、高效关键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实现陕“莓”产业新蝶变。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郭媛媛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