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14:14:48
当布谷鸟的叫声响彻关中平原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麦子成熟的清香,一望无垠的麦田里,风吹麦浪,一派丰收的景象着实让人欢喜。老人们常说:“秋黄麦子黄,织女下机床”。意思是说,每当玉米麦子成熟的时节,日夜赶活的织女也要停下手中的活,参与到抢收庄稼的行列中来。
2024年麦收时节的陕西渭南,间歇性阴雨天气频发,给紧张的夏收带来了严峻考验。然而,面对10.55万亩的夏收和夏播任务,融通农发武汉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殷殷嘱托,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提早部署,周密安排,来自武汉公司综合、党群、财务、生产、战略等部门的干部职工,按照夏收工作部署,全力以赴,投入到渭南基地的夏收工作的各个板块当中,以实际行动确保颗粒归仓。
融通农发渭南基地公司2024年小麦夏收面积共10.55万亩,分布于华阴、大荔两个片区。融通农发武汉公司于3月正式启动夏收准备工作,成立武汉公司“三夏”工作指挥部,并于5月20日正式入驻渭南基地,渭南基地夏收共分11个作业段和6个计量点,投入人力约300人、农机800余台。全体员工通宵达旦,坚守岗位。公司夏收指挥部组建了“三夏”工作党员突击队,党旗飘扬在每一处麦田,30多名党员先锋分布在各个工作板块,充分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
夏收期间天公不作美,渭南出现间歇性阴雨天气,小麦收割工作不得不频繁按下暂停键。原定于10天完成的小麦收割任务,受阴雨天气影响,实际具备收割条件的时间仅有四五天。
抢收每亩田 党员争做表率
“各小组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与阴雨天赛跑,确保颗粒归仓”。6月1日下午,参加完夏收“誓师大会”的程建民带领他的收储组成员,迅速投入到大荔片区的收割工作当中。从天气预报得知,下午晚些时候会下雨,程建民及时通知小组每一名成员。
46岁的程建民是融通农发渭南基地公司的骨干成员,老家蒲城县与夏收工作的大荔县接壤,是一名自主择业的军转干部。作为大荔片区的收储组负责人,他带领渭南基地公司8名员工,和从武汉公司前来支援的7名同事组成了收储组,下面又分为四个小组,负责大荔片区5万亩小麦的收割任务。
果然,6月1日下午17时许,阴雨如期而至,收割工作不得不中断。凝视着阴沉沉的天空,程建民的心情异常沉重。他利用阴雨暂停收割的空隙,召集工作组成员开会,鼓舞士气,再次动员。要求每一名员工随时关注天气情况,检测麦田水分含量,农机手随时待命,一旦达到收割标注,立即投入抢收工作。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拥有21年党龄、军人出身的程建民声如洪钟,坚毅的目光环视着每个员工的脸庞。他告诉大家,夏收工作就是一场战役,要拿出攻山头、炸碉堡的决心和勇气,发扬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以一当十,与时间赛跑,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段的每一项工作。
6月3日,大荔天气好转,由于受到前一天阴雨的影响,部分收割的小麦水分偏高,打乱了原来制定的工作计划。部分运粮车临时调整路线,收储点检测工作量加聚,车辆出现排队。
“那天下午,差不多有三个多小时,我的手机一刻都没停过,往往是这个电话还没打完,另一个电话已经打了进来。”程建民说:“各种环节的协调、沟通,嗓子都快冒烟了。好在最终大家齐心协力,解决了所有问题,没有影响到下一步的工作。”
而程建民和同事们为之付出的是连续一周时间,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凌晨的麦地里仍灯火通明,随处可见“挑灯夜战”机器,大家只为在下一个即将到来的雨天前全力收割,不留一块地,不丢一粒粮。
收储组当中从武汉公司前来支援的年轻人,从来没经历过夏收工作,几天下来,原本白皙的脸晒得黝黑却依然干劲十足;渭南基地公司一名同事,老母亲患病,不能床前陪护毫无怨言;另一名同事孩子高考,恰逢夏收进入关键时刻,也没有请假;在大荔片区负责夏收任务的许多员工,家就在大荔县,夏收期间,大家晚上要么睡在计量点,要么在田间的折叠坐椅上稍作休息,没有一个人提出回家休息的请求。
包括程建民在内的7名工作党员,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做出了表率,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有效促进夏收任务圆满完成。
严把计量关 巾帼不让须眉
与收储组程建民一样奋战在抢收一线的员工不胜枚举。夏收保障组从5月中旬就驻扎到渭南基地,加班加点开展小麦收购方谈判竞价遴选、夏种农资采购、后勤物资采购等工作,在抢收时,昼夜奔波在各个作业各点位为员工送去三餐和夜宵。收储组大荔和华阴片区的负责人,连续7天,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只休息三四个小时,第二天一大早到麦田里检测水分,为收割做好准备,协调收储仓库点位,确保颗粒归仓;渭南基地农艺师每天奔波在每块麦田,查看小麦成熟程度,根据成熟情况来判断收割时间,为收割及时提供准确依据。
相比收储组而言,计量组人员工作的时间更长。计量组副组长杨静介绍说:“我们严把颗粒归仓的最后一关,要确保每天最后一车粮食计量完成入库并核对当日账目后才能撤离。”
杨静是渭南基地公司的财务工作人员,按照夏收指挥部的工作安排,她与其他包括武汉公司前来支援的19名同事一起,负责8个作业段的计量工作。
“司机下车没有?保安下车没有?”在每一个计量点,这两句问话,计量组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喊上百次。为什么要喊这两句?杨静说,运粮车过磅秤,万一司机或者押车保安忘记下车,就意味着这车粮多称重一两百斤。因此,每辆车到跟前,他们都要反复问几遍,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从开始小麦抢收后,计量组大多数员工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了20个小时。
计量组80%是女同事,巾帼不让须眉。刚开始大家以为计量工作就是记录粮食产量,与收购方和合作的第三方核对好数字就行。等正式进入工作状态,完全颠覆了杨静和同事们的认知。按照原计划,每个作业段要将收割回来的小麦运到就近的计量点,但是因为天气原因,计量检测时,遇到水分超标,计量组就及时通知收储组,暂时停止收割,等麦田水分达标在进行作业;收购方现场检测,每车粮食抽检10多公斤,有时候就忘记将抽检粮食送回,计量组工作人员盯着对方,不让每颗粮食流失。杨静她们还发现,过磅过程中,收购方将小数点后两位数字没有按规定四舍五入,而是直接抹零,她们及时将问题上报指挥部,最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颗粒归仓。
截止6月11日,融通农发武汉公司圆满完成了渭南基地10.55万亩小麦的抢收任务,“龙口夺食”成效显著。
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为了抢抓农时,在收割完的土地,秸秆还田机、旋耕拖拉机、玉米播种机,立即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夏播工作当中。渭南基地农艺师肖恂介绍说:“我们要在6月中旬完成所有的夏播任务,同时要将每块地里的节水灌溉设备铺设到位,确保播下去的每一粒种子都能够发芽。”
关中平原,东府大地,伴随着拖拉机、播种机轰隆隆的耕作声,一粒粒象征着丰收的种子,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6月24日,从渭南基地公司传来消息,因为近期天旱少雨,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浇水保苗工作当中。“有苗才会有希望。”在大荔片区负责指挥浇水的程建民如是说。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俊辉 通讯员 胡莹 黄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