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 10:45:54
走进花瓶子镇花中村,映入眼帘的是黝黑的柏油路,是错落有致的道路绿植,是“'菇'香四溢”的香菇棚,是吹空调的“小香菇”,是屋顶上能发电的光伏,是藏在山沟深处的仔猪繁育场,是标准化大棚里安静吃食的小白兔,是隔壁大姐在合作领“分红”的灿烂笑容……花中村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是花瓶子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花瓶子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通过实施“组织提质、干部提能、产业提速、治理提效”,全域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逐步让村庄“靓起来”、腰包“鼓起来”、人气“旺起来”、乡风“好起来”。
组织提质,筑强基层战斗堡垒。近年来,花瓶子镇始终把抓党建促振兴这项工作挺在前、干在先,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争先创优,立足村情实际和产业基础,发挥各自优势,把油房坪村打造成支部过硬、产业兴旺、文明幸福的美丽乡村,被评为“六好”党支部。
花瓶子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找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用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升工作效能,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今年以来,花瓶子镇将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的具体行动,创建“六星级党支部”1个,新发展党员3人,新建苏河村、花中村香菇专家工作站2个,通过承诺、亮诺、践诺领办民生实事70余件,村企联营共建陕西金时川预制菜花瓶子香菇基地。
干部提能,激发干事创业合力。“这次培训真是一场'及时雨',三月份刚被选为支书,4月就参加了乡村CEO培训,教授讲课丰富新颖,观摩村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成为我工作开展的强大动力。”花中村新任支书邱剑波津津乐道。
花瓶子镇紧扣“才聚花瓶·引领发展”主题,以头雁、归雁、鸿雁为基础创办镇人才驿站1个、村人才工作室5个。实施“群雁矩阵”行动,将6名驻站博士、60余名乡土人才纳入人才信息库,为企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共富出谋划策。开展“擂台比武”、“兴农讲堂”“驻村讲堂”3场次,推行新任镇村干部“导师1+N,一对一”帮带机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14人到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一线锻炼,储备年轻副科级后备干部2人,落实优秀年轻干部导师帮带2人。今年以来,提拔副科级干部2人,职级晋升4人,表彰先进集体19个,先进个人24名,真正把一批能力强、素质高、作风好的力量凝聚到乡村振兴主战场。
产业提速,厚植经济发展基础。“香菇基地真是好,送完娃上学,在这里吹着空调摘这香菇,一天下来能挣个百八十块,我和孩子们的基本生活费就够了。”苏河村新建的现代化温控食用菌大棚里,刘军芳熟练地摘着香菇,和邻家姊妹闲聊着。
花瓶子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生态、产业等优势资源,沟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传统产业提质扩面、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按照“龙头企业+产业基地+集体经济+庭院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与陕西金时川合作,规划用地100亩建现代化温控食用菌大棚32000㎡。今年来,全镇食用菌生产突破千万袋,发展油茶种植1000亩,中药材6000亩,出栏肉兔12万只、肉猪2500头,仔猪繁育7500头,带动1135余户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全镇7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均超过20万元,其中3个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40万。
治理提效,创优公共服务能力。赵湾村村民纷纷表示“大家生活好了、觉悟高了,家风、乡风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对内孝顺公婆、对外团结邻里……”。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群众满意度提升。建立以党员示范、干部行动、榜样带动、群众参与的“党建+”新模式,形成以党支部主导、党群共治、群众参与的常态化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作用,学习贯彻“枫桥经验”“莆田经验”,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镇村,有力的保障镇域建设、教育、就业产业等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统筹人员和机构资源配置,优化职能职责,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为民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三农”发展与政府自身建设同频共振。(通讯员:赵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