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 11:42:3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赴泉港区涂岭镇文化探寻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为深入践行该理念,前往泉港区山腰盐场,对制盐文化进行学习,开展以“乐道拾遗,薪火相传”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午,实践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盐田。火轮高吐也阻挡不了实践队学习的热情。讲解员为实践队成员介绍了制盐的六大工序: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收、归坨。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千年制盐文化的魅力,聆听了盐工们世代相传的制盐技艺和故事。
团队成员在山腰盐场进行参观学习 张怡晨 摄
讲解员向实践队成员介绍到,结晶过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旋盐,这是福建海盐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工人们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种、质量标准需要采用不一样的旋盐作业方法。在酷热的夏季,蒸发量大,结晶池底热度高、升温快,大家必须顶着大太阳和高温在结晶池里进行旋盐作业;在寒冷的冬季,晶核容易黏附在池底,降低结晶速度,为了使结晶颗粒均匀,提高晶体的纯度,盐工们得冒着严寒进行多次旋盐和翻动盐粒,这样产出的盐才能达到颗粒均匀、粒度适宜,是真正原生态、纯天然、全人工的优质好盐。
为了能更加深切的体验制盐工艺,实践队成员也下盐田尝试旋盐。在讲解员的指导下握着盐耙开始了由外向内的旋盐。队员表示在下田时会感受到盐巴的颗粒感,盐颗粒造就的凹凸不平的地面会带来隐隐的痛感。经过此次的切身体验,实践队的成员更能体会到制盐的不易。
实践队队员在进行旋盐操作 张怡晨 摄
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讲解员也将实践队成员由室外盐田引导到了工业遗产博物馆。讲解员为实践队成员们介绍了制盐的历史,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制盐的工具等等。通过参观盐产品展览,队员们不仅了解了海盐制作的过程及工具,还深刻体会到了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通过对盐的不断深入挖掘与创新,山腰盐场探索出盐雕这一工艺品,使得盐的用途多元化;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海盐产品不仅品质得到了提升,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学试剂、美容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产品附加值的显著增加。这一变化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讲解员为实践队成员介绍制盐工序 胡伟涛 摄
兴趣使然,为深入了解泉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盐雕,实践队成员也体验了简单的盐雕制作,通过实践感受非遗盐雕的魅力与盐文化的创新精神。
实践队成员体验盐雕的制作过程 胡伟涛 摄
通过此次的参观学习和实践体验,实践队的成员表示对制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将把这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悟带回学校、带回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弘扬传统海盐文化,学习泉港勤劳的盐农品质与盐文化的创新精神,为海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海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通讯员:康雅淇、黄羽昕、邱钰涵、朱宇宁 | 摄影:张怡晨、胡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