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 11:25:11
这次牵手,跨越千年,跨越千里。
6月18日—6月21日,“青与凤行”城市CP联动宣传采访活动举行,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牵手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共同开启了一段奇妙的文化之旅——
凤翔,是周秦发祥之地、华夏九州之一;青神,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中华先民的足迹,让青神和凤翔虽相隔千里,却有着相似的美好愿景。
从宝鸡市区驱车约半个小时,“青与凤行”城市CP联动采访团来到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镇,秦公一号大墓就位于此。
由大门步入馆内,恢宏庄严的大墓呈现眼前。行走在秦公一号大墓陈列馆、猎猎秦风帝国肇始——秦雍城历史文化展、地宫体验馆、陪葬车马坑等场所,于一器一磬、一车一马间,可窥见先秦时期文明印记与秦人的磅礴历史。
青神,同样也是中华先民脚步声回响之地。青神县名因蚕丛氏而得名。
历史上,青神县名先后为青衣县、青城县和青神县,均以青衣之神蚕丛氏曾在此“青衣教民农事,人皆神之”而得县名。
一处是东坡求学初恋地,一处是东坡初仕地。青神与凤翔,都留存着一段独特的东坡文化印记。
“入门便清奥,恍如梦西南。”苏轼在诗作《东湖》中提到,自己步入东湖就像回到家乡一样。在凤翔东湖,来自两个城市的“青与凤行”城市CP联动宣传采访团成员,虽是第一次见面,但见面后彼此就感受到了那份家乡人“走亲戚”的温暖。
“青与凤”同行 共同从非遗出发 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主要应用于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利于实现高质量传承发展。2023年11月,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西凤酒酿造技艺)、凤翔区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凤翔泥塑)入选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
夸张的造型、鲜艳的色彩、稚拙的形态……凤翔泥塑是中国四大泥塑之一,据考证起源于周秦,用以展示普通民众以泥为形的日常生活世界。如今,古老的技艺正以独特方式焕发新意。作为胡深家族泥塑手艺第六代传承人,韩建斌在作品中融入卡通元素,大胆采用蒂芙尼蓝、茱萸粉等新颖颜色,赋予作品以全新面貌。他不断强化品牌意识,探索网店营销,尝试将国潮风与泥塑形象巧妙融合,设计出衣服、围巾等文创产品,深受年轻消费者青睐。
一方面,新的表达、传播、应用,成为凤翔泥塑融入现代生活的“点睛之笔”。一方面,通过规范运营、整合资源,凤翔泥塑正更高效地产生规模、贴合时代。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六营村组建了泥塑专业合作社,村民们负责生产制作,合作社统一进行收购销售,泥塑产业从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2023年泥塑产值实现4860万元。以泥塑产业为龙头,六营泥塑体验园及非遗研学基地项目投入使用,目前村里形成集吃、住、游、购、娱、产、学、研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如今,全村268户群众以泥塑生产为生,村民们的泥塑作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凤翔泥塑不仅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泥塑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成就了一个小村依靠单一手工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奇迹。
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丰沃的关中平原每一寸土地上,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烙印,也为美酒佳酿提供了丰富而上乘的原料。
西凤酒始于殷商,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中国四大名白酒之一,曾4次荣获“国家名酒”称号、9次夺得国际金奖。
在西凤酒海库,直径两米至两米五左右、高约三米的柱体容器摆放整齐。“酒海的原料选择、制作工艺于当今技术来讲仍繁复异常。制作一个容量5吨的酒海,大约需要300公斤荆条、3万多张麻苟纸、400多公斤黏合剂,花费至少一年的时间。”西凤集团宣传部部长鲁少军向采访团成员介绍,原浆酒和酒海内天然物质相互作用,在酒海内壁形成一层生物凝胶膜,赋予酒海“遇水则漏、遇酒则香”的神奇法力。为什么花费这样大成本制作酒海呢?鲁少军表示,这样不但能挥发掉低沸点杂质,去除杂味,还能让原浆酒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酯化、缔合等一系列微妙变化,达到吐故纳新、醇化美酒的效果。
酒海贮存工艺和国宝级大酒海是西凤酒卓越品质的核心所在,“非遗+文旅”则是传统凤酒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近年来,西凤集团坚持以文化赋能品牌发展,积极探索“白酒生产+文旅产业”的商业发展模式,启动多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目前,西凤酒依托“西凤老街”“西凤酒博物馆”项目,成功打造集原粮种植、采摘体验、生产酿造、藏酒定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专线,助推西凤文化创新性发展。今年1月,西凤工业旅游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也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联通世界的“密码”。
从国家级非遗——青神竹编开始,如今的青神,用占全省1%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全省近10%的竹产业产值。回首过去的几年,青神聚焦以竹带塑、生态康养、产销衔接,实实在在让竹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成就“两山”转化的典范——
青神竹编于2008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多次作为国礼赠送法国、奥地利等外国政要。青神竹编通过传承与创新,现已形成平面竹编、瓷胎竹编、立体竹编、混合竹编、竹编家具5大类3000余种产品体系。
青神县通过园区引领、市场拓展,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国家青神竹编产业示范园区,成立全国唯一以竹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国有公司—青神国际竹艺城投资有限公司,集聚四川环龙、云华竹旅等竹企业150余户,打造亿元加工企业2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带动2万人从事竹产业。
其中,青神县探索建立“竹农+国有公司+龙头企业”的种销模式,实施竹良种推广和种植技术培训,全县2万余户竹农,户均从竹产业方面增收2500元以上。青神县竹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从2018年的30亿元到2023年的80亿元,实现产值翻番。2024年上半年,已实现竹产业产值40亿元。
有了一流竹产业为基础,当“以竹代塑”的风吹来,青神竹产业不仅拿得出能够代替塑料袋的竹篮竹篼、代替塑料餐具的竹餐具、代替塑料家具的竹家具,更拿出了代表全球顶尖水平的竹纤维产品——
青神积极建设斑布竹产业园,成功争取斑布百万吨竹材生物质精炼项目,成为全省近年来首个获批的制浆造纸项目,2022年已建成投产,成为全国最大的竹纤维全价循环利用基地。在这里,在620元/吨的原竹通过制浆加工成为10000元/吨的竹纸,价值增长16倍。
在生产端,斑布以生物基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规划竹纤维生产项目,建成了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竹材生物质全价利用基地。
为此,斑布在产业园区内建立了全球领先的研发平台,不断地开展竹纤维高质化应用研究,坚持以竹代塑的核心价值,生产可循环、可再生、可降解的、更多更好的产品,目前已有多款创新产品逐步推向市场。
在2023年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上,“以竹代塑”专门展区产品琳琅满目,创新低碳未来生活;238家企业5万件产品参会,线上线下达成交易3.75亿……青神实现了与国家推出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频共振。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虽然“青与凤行”城市CP联动宣传采访活动暂告一段落,但这场跨越千年、跨越千里的美好相遇绝不是短暂的邂逅,而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青神与凤翔,两个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通讯员 古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