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 16:38:39
近年来,武都区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走出了一条“城乡因生态更美丽、产业因生态更兴旺、百姓因生态更富裕”的发展新路,目前,有林地3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33.55%,先后获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中国最美生态宜居旅游名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百佳富氧县市等荣誉称号。
建机制抓落实,生态环保常治长效
构建护绿“规划图”。编制《陇南市武都区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2023-2035年)》《武都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陇南市武都区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报告》《陇南市武都区河道采砂规划》等多项规划,构建从全域到局部、从综合到专项的立体式生态规划格局。夯实护绿“责任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管理责任和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制定《陇南市武都区区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把生态环保工作事项落细落小、落到具体部门,切实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担。全面落实“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逐步构建起“大环保”格局。筑牢护绿“监管网”。以林长制为总揽,构建区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不断强化林草资源监管,设立三级林长1855名、林长公示牌745个,选聘生态护林员3616名、草管员630名,划定管护网格1491个,形成了区级林长包乡镇、镇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入网格的管护责任体系,实现了所有林草资源“三长两员”全覆盖。持续畅通生态环境信访投诉渠道,引导鼓励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管,推动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大格局,2023年以来办理生态环保信访案件64件,办结率为100%。
抓建设重防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出台《陇南市武都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全区生态环境问题“百日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空气质量改善专项行动暨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8.3%,国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组织开展“百日排查整治”活动,围绕河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等7个方面41类问题,排查整治5个方面154条问题,下发督办通知18份,向市区两级执法部门移交问题线索17条,处罚违法企业2家。全面完成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年度整改任务,办结销号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群众举报件15件,办结率75%。加快生态治理修复。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和长江“十年禁渔”,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西秦岭生态修复、长防林、公益林、植树造林等重点工程,完成南北两山生态修复4668亩、荒山造林5.3万亩、义务植树180万株、经济林综合管护186.5万亩,建成绿色长廊20公里、造林绿化示范点4个,全区森林资源得到持续增长,覆盖率达33.5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裕河镇阳坝村、五马镇市场坝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裕河镇被评为“全省森林小镇”。全面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一江十九河”治理工作,累计完成流域治理面积2316.94平方公里,河湖“四乱”实现动态清零,“白龙江流域(武都段)水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农文旅康养融合项目”成为全市首个入选国家项目储备库的EOD项目。同时,将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一体打造,城南古渡花海湿地公园、凤凰体育公园等建成投用,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48平方米。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印发《陇南市武都区城乡卫生秩序百日集中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实行化段包干和“网格化”管理方式,构建全民参与、全域治理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万名人大代表助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发现并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3979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积极开展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个、市级和美乡村6个、清洁村庄 75个,全面开展农村“九改”工程,新改建卫生厕所16866个、建成乡镇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2座、农村垃圾收集池712座,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车辆133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抓产业促转型,生态效益提质扩量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以绿色有机为方向,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立足全区生态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花椒、油橄榄、中药材、茶叶、核桃等特色产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目前,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2023年花椒产量6900万斤,综合产值达37亿元,稳居全国花椒主产县区“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地位。油橄榄面积达63.58万亩,综合产值达37.22亿元,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特色产业已成为群众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绿色工业提速崛起。坚持走经济与生态双赢道路,制定新能源、文旅康养、现代商贸物流等9条产业链,精准招引一批与生态资源相匹配、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相符合的绿色循环生态工业,招引新能源项目1个、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16个、文旅康养产业12个。加快推进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建设,2023年物流园区交易额达109亿元,东盛物流“供应链标准体系助力乡村商贸流通降本增效”经验做法,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优秀典型案例予以推广。持续推进电商产业发展,累计开办网店2077家,培育跨境电商阿里巴巴国际站网店2家,2023年电商销售总额达22.7亿元、外贸出口2130万元。文旅康养提档升级。牢固树立“大景区+全域游”的理念,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构建“一城服务、两带串联、四区支撑”的文旅康养新格局。加速推进万象、裕河等景区建设,发起成立陕甘川毗邻地区文旅环线战略联盟并召开首届联盟大会,积极开展“携手甘陕川、三日游三省”主题宣传推介活动,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251.7万人次,同比增长109.58%,创旅游综合收入16.35亿元,同比增长142.52%。(王治)